评论丨管好“钱袋子” 答好“民生卷”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从“八项规定”激浊扬清到新修订《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固本培元,新时代新征程,唯有让“过紧日子”成为党政机关的行动自觉,以“锱铢必较”的审慎管好“钱袋子”,用“精打细算”的智慧答好“民生卷”,方能铺就新时代赶考路上“节用裕民”的“足国之道”。
以制度为绳,扎紧“铺张浪费”的奢靡之口。制度是管根本、管长远的“铁笼子”。回望过去,公款旅游、公车私用等“官场陋习”之所以能得到根治,正是因为党中央以《条例》为主干构建起反浪费制度体系,让“舌尖上的浪费”“车轮上的腐败”无处遁形。数据显示,《条例》出台后全国“三公”经费大幅下降,民生领域支出显著增长,这一“减”一“增”的治理逻辑,彰显着“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的政治清醒。 面对新形势下“四风”问题的隐形变异,新修订《条例》精准施策、靶向发力:既从一餐饭、一杯酒等细微处立规,明确“工作餐不得上酒”的刚性约束;又直指决策失误的“最大浪费”,严禁“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劳民伤财。更与《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形成制度闭环,对铺张浪费行为划定“纪律红线”。同时以“零基预算改革”从源头拧紧资金阀门。这些“长牙带电”的制度设计,如同悬在头顶的“利剑”,让妄图铺张浪费者心生戒惧,推动形成“不敢浪费”的震慑效应。
以责任为尺,丈量“过紧日子”的民生温度。“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党政机关过紧日子,不是简单的“做减法”,而是要把“好钢用在刀刃上”,让每一分财政资金都成为群众幸福生活的“奠基石”。现实中,个别地方误把过“紧日子”等同于“甩包袱”,出现基层经费报销难、民生工程资金被挪用等乱象,这既违背制度初衷,更寒了百姓的心。新修订《条例》鲜明指出:“严禁向下级摊派费用”“腾出资金用于民生所盼”,为过紧日子划定“民生底线”。当政府勒紧腰带过“紧日子”,换来的是群众“钱袋子”的充实、“菜篮子”的丰富、“心窝子”的温暖,这正是“人民至上”理念的最好诠释。对企业而言,政府过“紧日子”更应是企业的“好日子”。拖欠账款、政策悬空不仅损害营商环境,更伤了企业信心。《条例》强调“政府采购要遵循诚信原则”,17部门开展的“一起益企”行动,正是要让惠企政策落地生根,让政府诚信成为企业发展的“压舱石”。
以思想为舵,扬起“崇俭戒奢”的时代新风。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执行的关键在于思想自觉。从“两个务必”的警示到“过紧日子”的要求,我们党始终把艰苦奋斗作为政治本色。如今,不少干部感慨“观念变了,日子紧了,心却和群众更近了”,这正是思想“总开关”拧紧后的生动写照。让过“紧日子”成为习惯,需要党员干部“拿起手电筒既照他人也照自己”。一方面要以上率下,从办公用房、公务接待等小事做起,形成“头雁效应”;另一方面要深化教育,将节约理念纳入干部培训、融入家风建设,让“浪费可耻、节约光荣”成为价值共识。当每一名党员都能以俭修身、以廉律己,整个社会就会形成“崇尚简朴、反对奢华”的文明风尚,而这正是作风建设最深厚的土壤。
“创业难守业更难”,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让我们以新修订《条例》为指引,把“过紧日子”的螺丝拧得更紧,将“惠民生”的责任扛得更实,以党风政风之“正”引领民风社风之“淳”,在新时代的“答卷”上书写“俭以兴国、廉以安民”的壮丽篇章!(桂平市纪委监委)
编辑:林贵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