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丨人间四月天里的一脉清泉

来源:广西纪检监察网 作者:宋俊延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22日 10:10 打印

  四月的雨水总带着几分羞涩,既不似仲夏骤雨的暴烈,也不像深秋绵雨的缠绵。它细细密密地落在老屋檐角,将黛瓦洗得青白分明。望着檐下新结的蛛网,那些银丝在雨雾里愈发晶亮,恍若古人说的“天网恢恢”,只是这网罗的并非罪愆,而是人间最珍贵的清明。

 

  江南的竹海在此时节最是动人。郑板桥题画诗中“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竹,此刻正褪去冬日的苍劲,新生的竹笋裹着白霜破土而出。这不禁让人想起于谦《石灰吟》中的“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五百年前那位兵部尚书在京城菜市口就义时,四月的柳絮应当也如这般纷飞。他留下的不是金银珠宝,而是比石灰更洁白的正气,如同新竹褪去笋衣时露出的青玉色躯干,在春雨里愈发挺拔。

 

  西湖边的苏堤春晓,总让人想起那位太守栽下的垂柳。苏轼在杭州任上时,曾将友人馈赠的龙团茶饼尽数投入虎跑泉中,笑言“清风两袖去朝天,不带江南一寸棉”。这倒与包拯《拒寿礼》诗中“铁面冰心镇府台”的傲骨相映成趣。四月的暖风拂过千年柳枝,枝条低垂处,恍若昔年贤臣们俯身倾听百姓疾苦的身影。

 

  梨花最懂人间清白事。范仲淹在邓州任上时,曾以“一树梨花压海棠”讽喻官场奢靡。这位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文正公,晚年归隐时竟无余财置办宅邸。如今四月的梨花瓣飘落在青石板上,倒像是他当年散落的诗稿,字字都是冰壶秋月的心迹。细雨中的梨花总让人想起杨万里那句“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原来至简至纯的境界,才是对廉洁最透彻的注解。

 

  暮春的晚风送来槐花的清芬,月色漫过朱子故居的窗棂。朱熹在《观书有感》里写的“半亩方塘一鉴开”,何尝不是对澄明心境的期许?四月的夜空常有流云过月,但终究遮不住玉轮的清辉。海瑞在淳安任知县时,衙门前那对“明镜高悬”的楹联,在春雨冲刷下愈发鲜红如血。廉洁二字,原是要用整个生命来浸润的。

 

  站在四月的门槛上回望,那些散落在历史长河里的清廉故事,恰似春夜星辰,虽不耀眼却始终明亮。林徽因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而我要说廉洁恰似四月里的一脉清泉,在石隙间静静流淌,既荡涤着山峦的尘埃,也倒映着天空的蔚蓝。当柳絮再次纷飞时,愿我们都能成为守护这脉清泉的竹篱,让千百年后的四月天里,依然看得见天地初开时的澄澈。(北流市纪委监委)

编辑:杨意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