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故事丨 竹篮里的清白家风

来源:广西纪检监察网 作者:欧莉莉 发布时间:2025年03月27日 16:31 打印

  随着时代的进步,家庭生活用具也渐渐智能化,显得摆在客厅的一只旧竹篮那么“不合时宜”。但这只竹篮对我来说,却尤其珍贵,它承载着我和爷爷的美好回忆,更代表着爷爷“清白做人、干净做事”家风的延续。

 

  年轻时清苦的集体劳动生活,练就了爷爷精湛的竹编手艺。竹子洗净、水煮、晾晒后,劈成粗细、长短相同的竹篾,而这些细长的竹篾经过他灵巧的双手编织成了竹篮、簸箕、竹筐等生活用品。这些精巧的竹编物件渐渐占据了家里的每一个角落,成为家里“排忧解难”的一分子,而多余的就会被爷爷带到市集上售卖,换成一张张钞票补贴家用。这些竹编的物件里,我最爱的是爷爷为我量身打造的小竹篮,提着它去河里抓鱼摸虾,去田里摘菜摘果,去小卖部买盐买醋……空篮而出,满载而归,每天自在又快乐。

 

  实际上,竹编只是爷爷的兴趣,作为生产队队长,爷爷大部分时间不是在田里查看庄稼,就是在邻里“主持大局”。爷爷是村里鲜少能识文断字的人,加上做事勤快、为人公正,街坊邻居闹了什么矛盾,都喜欢找他这个队长评理。面对矛盾纠纷,他总能将道理讲清楚,将事情处理得公平公正,让大家心悦诚服。

 

  粮食分配在当时是大事,也是难事。在一个秋收后的傍晚,爷爷前脚刚到家,后脚隔壁婶婶就提着土布找上了门,想要爷爷“给个方便,走个后门”,帮忙多分一点粮。土布可是当时的紧俏货,很多人一年也做不上一件新的衣裳,而拿着土布的婶婶,连椅子都没坐热就被爷爷轰了出去,爷爷一边赶人一边气急败坏地喊道:“你要一点,他要一点,那公家粮还有剩吗?谁的面子我也不给。”

 

  后来分田到户了,爷爷也不再担任生产队队长了,家里也用上了塑料的篮子、扫帚,还用上了电冰箱、电热水器,我们家也不再需要竹编来贴补家用了,但是爷爷还是喜欢自己编一些家庭用具,说竹子做的耐用。

 

  炎热的夏日,爷爷坐在清凉的屋檐下悠闲地编着竹篮,还让我帮忙打下手。“编竹篮看似简单,编起来却是有些耗时间的,讲究技巧,但更需要用心。”只见爷爷拿起两片竹篾压在底部叠成十字形,然后在横向和竖向分别以挑一压一的方式添加竹篾,直至正方形的篮底成型,就将其四个角折起,挑一压一继续往上编织,最后完成篮身收尾。

 

  做好竹篮后,爷爷拿着竹篮给它插上最后的把手,说道:“这竹篾穿插的间隔也有讲究,要让每一根竹篾之间的距离相等,互相咬合,因此编的时候一定要心中有数。做人也和编竹篮一样,心中有章法才能做事清白。”这些话对于当时年幼的我来说,似懂非懂,但却记忆犹新。

 

  时间在指缝间溜走,青春在悄然间逝去。慢慢地,我手上提的竹篮变成了求学的书包,又变成了上班的公文包,我也从懵懂孩童蜕变成了一名纪检监察“新兵”。而竹篮还是那个竹篮,它依然是我孩童时候的大小,却装下了爷爷的一生,干净清白、永不褪色。

 

  斯人已逝,幽思长存。爷爷的勤劳节俭、清正做人,潜移默化而又深刻持久地影响着我。初到纪检监察系统,面对工作有不熟悉产生的畏怯,有应接不暇带来的慌乱,有完成挑战后的喜悦……我将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件事,把爷爷的“清白做人、干净做事”家风践行到底,做一名无愧于心、不畏于行的纪检监察干部。(陆川县纪委监委)

 

 

编辑:杨意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