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故事丨“抠门”的奶奶

来源:广西纪检监察网  作者:潘航宇 李群 发布时间:2025年02月10日 08:29 打印

  “月月真乖,没有浪费粮食呢,把碗里的青菜都吃完喽!”因出差在外,年幼的女儿发来了视频邀请。视频那头,母亲正在夸奖女儿吃饭乖巧。看到母亲欣慰的笑容,让我想起了我的奶奶——这位生于新中国成立前大山深处的老人,用她特有的方式,将勤俭持家的美德深深镌刻在我们家族的血脉中。

 

  奶奶一生养育了八个子女,生活的重担让她深谙“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道理。因此,奶奶在村里也是出了名的勤俭,甚至到了“抠门”的地步。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父亲经常回忆说自己小时候穿的都是哥哥的旧衣,但经奶奶巧手缝补,总能整洁如新。她常说:“衣服旧了不要紧,但一定要干净体面。”这种骨子里的自尊,让奶奶在贫困中依然保持着做人的尊严。 

 

  更令人敬佩的是,“抠门”的奶奶在子女教育上却格外大方。在那个温饱都成问题的年代,她硬是供八个孩子都读完了小学,还咬牙让我的父亲读完了初中。正是这份远见,让他成为家中第一个走出大山的人。

 

  奶奶的节俭不是吝啬,而是一种生活智慧。她会把旧衣服改造成鞋垫、坐垫,洗菜水也要留着浇花……即便后来生活条件改善了,她依然保持着这些习惯。在城里生活时,她还在屋后开垦了一片菜园,不仅自给自足,吃不完的菜还能拿到市场上卖,补贴家用。

 

  我们都笑她是“抠门”老太太,可她却说:“我们可不能忘了过去的穷日子,现在过好了也不能忘了节约。”奶奶的这句话,成了我们家的传家宝。如今,这份勤俭节约的家风依然在延续:超市的购物袋会重复使用,洗菜水用来浇花,奶奶的菜园依然郁郁葱葱。

 

  作为一名纪检监察干部,我深知勤俭节约不仅是家风的传承,更是一种责任。每当看到女儿认真吃完碗里的饭菜,我就仿佛看到了奶奶佝偻着背在菜园里忙碌的身影。这种代代相传的美德,是对一个家庭最好的守护,也是对社会最珍贵的贡献。(龙胜各族自治县纪委监委)

编辑:何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