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理旧账”“买旧账”是领导干部应有的政绩观

来源:广西纪检监察网  作者:林伟 发布时间:2024年12月30日 15:26 打印

  近期,某地古城项目备受外界关注。这一项目投入总金额约25亿元,运营3年多累计亏损已超5亿元;今年上半年仅2300人购票,日均购票人数不足20人。这座耗资巨大的古城,曾经有着宏伟的规划和美好的愿景,却因各种原因陷入了困境。如今古城已进入重整程序,若重整失败,则存在着被法院宣告破产的风险。这一现状令人唏嘘,也给如何盘活用好闲置资产提出了新的考题。

 

  为官一任,没有不追求政绩的。但追求什么样的政绩、如何追求政绩,却如同一面镜子,映照着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发展理念与责任担当,使其境界、情怀高下立判。时下,有的领导干部一味追求“功成必须在我”,重“显绩”轻“潜绩”,为的是“显摆”自己,想的是“自己种树自己乘凉”。于是乎,上任就“烧三把火”,罔顾客观规律,背离高质量发展要求,上大项目、搞大工程,甚至不惜债台高筑,搞寅吃卯粮、邀约民心……这是政绩观错位的典型表现。

 

  政绩观错位也有“显性”与“潜性”之分。有的领导干部表面上看起来本本分分,对工作勤勤恳恳,却不愿“理旧账”、不想“买旧账”,对盘活用好闲置资产这一发展所需、群众所盼,视而不见、弃之不管。最终,把“旧账”变成了“呆账”“坏账”,让闲置资产流失更加严重。事实上,这就是典型的“潜性”政绩观错位。与滥建“文化地标”、不惜巨资打造“古镇”“古城”等“显性”的政绩观错位相比,其危害同样不可小觑。

 

  特别是近年来,多地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被叫停,涉事官员被查办,群众拍手称快。但是,这些被叫停的工程,大都是“一停了之”,后续处置不力,造成资源持续闲置浪费,资金坏账不断增加,社会矛盾日益积累,给社会和群众利益产生了“二次伤害”。这与某些领导干部不“理旧账”、不“买旧账”有很大关系。短期看影响了当地经济社会的一时发展,长期看则给政府的权威与公信埋下了隐患。实践表明,“理”是直面问题不回避,“买”是解决问题不拖延。“理旧账”与“买旧账”都是做好闲置资产“后半篇文章”的关键所在,也是对政绩观的直观检验。

 

  不同的政绩观决定着不同的工作方法、不一样的工作结果。既“理旧账”又“买旧账”,做好闲置资产“后半篇文章”,是领导干部应有的政绩观。光“理旧账”不“买旧账”,干打雷不下雨,“旧账”就无法销除,闲置资产的“后半篇文章”更会成为“空白页”。要把案例当警钟,把教训当教材,统筹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牢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坚持法治化、市场化原则,盘活用好闲置资产,推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更好结合,切实做好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做好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以政绩观之“正”确保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之“实”,让正确的政绩观成为领导干部建功立业的最大动力源。(防城港市纪委监委)

 

编辑:杨意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