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八桂清官廉吏丨陶成:忠烈报国 浩然正气

来源:广西纪检监察网 作者:杨传霞 发布时间:2023年12月07日 16:55 打印

  陶成(1390年—1450年),广西兴业县大平山镇正阳村人,晋朝大诗人陶渊明后裔。曾任交趾凤山典史、凉江府教授、山东按察司检校、大理评事、浙江佥事等职。明天顺六年(1462年),朝廷封典为亚中大夫,浙江布政司左参政,是载入明史的抗倭民族英雄。

 

抗击倭寇,忠勇报国

 

  明正统七年(1442年),陶成出任浙江按察司佥事期间,日本倭寇窜到浙江大嵩、桃渚大肆屠掠边民,守边三司官员害怕被问罪而自缢身亡。朝廷特别挑选廉洁干练的官员整顿边务,因陶成饱读诗书,谙熟兵法,被委以抗倭重任。

 

  当时,陶成提前预测到倭寇来劫时的风势和时间,预先将铁蒺藜埋在沿海沙沼中,并在海边埋伏精兵,配备火弩铳箭等武器。当倭寇乘风开船而来,刚下船只,炮号响起,伏兵同时进攻,数不清的火弩射到倭寇的船上,木船燃起了熊熊大火。而那些跑上岸的倭寇,很快被钉穿足背,无法迅速逃走。这时,明军火铳和弓箭交替发射,于是人船尽歼。

 

  这也是陶成最大的功绩,朝廷论功封赏这位民族英雄,运25万石粮饷给他,为强化防务,他报请朝廷暂停运粮,增兵8000驻守沿海,倭寇不敢再来,从此居民安居乐业。

 

  为官正直,为民作主

 

  陶成在浙江任职期间,有一次,一个民妇受到土豪欺压,无处申诉,民妇悲愤不已,她听闻陶成为官为民,秉公办案,于是,她便到官府状告有土豪杀害她的老伴,抢夺霸占她的女儿等罪行。

 

  陶成听闻民妇的冤情,连日微服出行,到大街小巷巡察,查找该土豪的罪证,他在处州(今浙江丽水)一商人家过夜时,探知该土豪强占民女40余人,做了很多违法犯罪的事,于是,他迅速依法将该土豪及其帮凶7人绳之以法,并抄其家产。

 

  每次遇到类似的豪绅、奸徒,陶成都不畏强豪,积极地替百姓伸张正义,获得当地百姓的好评,声望较高。

 

平定内乱,浩气长存

 

  陶成佥事任期满后,升为浙江按察司副使。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叶宗留、陈鉴胡、陶得二等叛变,各地百姓人心惶惶。众官推陶成前往抗击叛贼,这时,陶成建议将兰溪视为金、衢、严、抗四府的咽喉,用重兵把守。紧接着陶成率兵数次出击,斩数百人,同时,陶成自告奋勇,深入“虎穴”,劝说叶崇留率队3400余人投降。只有陶得二带着残兵数百人逃入深山,过了一段时间,陶得二势力逐渐壮大,又出动几千人,大肆抢劫,并打算攻打武义。陶成主动督兵前往抵御,有个军官见叛贼势力大,便劝说陶成带兵撤退。陶成大声呵斥:“我奉朝廷之命杀贼安民,临危不惧是我的本分,如果军队一退,那这方老百姓不就遭殃了吗?”说完,即刻指挥官兵继续出战,此时,陶得二派人假装乡民,混杂进城以放火为内应,导致官兵惊溃,陶成独率数十人拼搏,不幸中箭战死。噩耗传来,官兵和老百姓沿途痛哭,如丧父母,听闻者无不痛悼。

 

  第二年,陶成尸骨运回鬰林州(玉林市仁东镇三山)安葬,现墓前尚有明代巨碑记载。

 

  明天顺六年(1462年),朝廷封典陶成为亚中大夫、浙江布政司左参政,并分别在浙江金华、玉林城区、广州陶街等三地敕建“忠烈祠”,以昭陶成之忠烈,以报陶成于久远,人称“忠烈公”。其人其事于《明史·卷165·列传第五十三·陶成(子鲁)》中有所记载。陶成忠勇报国、为官勤政爱民的精神一直被陶氏子孙传承,深受浙江、玉林百姓敬仰。(兴业县纪委监委)

 

 

编辑:吴翠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