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桂古代清官廉吏│李渭:躬行君子 居官清慎
李渭,字提之,号同野,明思南府水德司人。他年少时即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自嘉靖十三年中举之后,李渭先后辗转蜀、皖、粤、宁、滇等多地任职,他勤于从政、清廉自守,深得民众爱戴。
起初,他在四川华阳县任知县,当时官场贿赂公行,腐败丛生,为功名利禄不顾百姓死活,搜刮民脂民膏以饱私囊者,随处可见。李渭对此等人和事非常痛恨,他既鄙薄那些庸妄之辈,又憎恶那些贪官污吏,立志做一名为百姓做好事的清官。家风的熏陶,儒学的教诲,对社会中下层的洞悉和同情,使李渭深感有责任以天下为己任,为国为民兴利除弊。为官不论大小,他总是严格要求自己,清正廉明,决不贪赃枉法。
一次,他公务繁忙,宿于廉州公署,因劳累了一天,十分疲乏,便早早就寝,深夜忽做一梦,梦中三条毒蛇紧紧缠绕着他,情急之中,他挥舞着手杖赶跑了蛇。次日,正当李渭对昨夜噩梦百思不得其解之际,合浦、化州及吴川几位官吏因家中亲人触犯律法被收监,联合向李渭献上金银珠宝,希望他能通融。李渭非常气愤,声色俱厉面斥三吏,并将其逐出门外。三吏狼狈而去,李渭开怀大笑曰:“三蛇梦破矣,金珠非宝,固吾人蛇蝎哉”。李渭自警自省,他把金银珠宝视为蛇蝎,对行贿受贿之风深恶痛绝,足见其人品之高尚。
万历二年,李渭任职韶州知府,韶州地处沿海,外遭倭寇和海盗的侵袭,内有上下官员层层盘剥,百姓苦不堪言,聚众以偷盗抢劫为生。面对此种民生境况和腐败的社会风气,李渭召集下属官吏进行训导,告诫他们说,“不欲二字,千古弥道张本,倘多欲,则身为沟壑,竭民膏脂不足以填之,百姓安得不为盗?弭山中盗易,弭心中盗难。” 将官员的贪婪视为百姓为盗的原因,强调克制私欲,弥心中之盗,体恤民情,减轻百姓负担。
李渭反腐倡廉的思想来自他对劳动人民疾苦的关切与同情。无论在何地为官,他都关注民生,体恤民情。他把儒家的终极关怀——大同社会理想当作自己毕生的理想追求,把道德主体的理性自觉与实现社会理想结合起来。他曾说:“道不明,则仁体裂、天地闭,惟是念在民,使同归蔼然一体中,吾之愿也”。
李渭一生居官清慎,离任时“箧中图书数卷,无长物也”,名士萧重望称其:“贵筑之学,倡至龙场;思南之学,倡自先生。”明朝神宗皇帝更是赐下对联,曰:“南国躬行君子,中朝理学名臣”。(合浦县纪委监委整理)
编辑:周俊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