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桂古代清官廉吏|卢革:避试佳话,始终廉退
卢革(1004年—1085年),字仲辛,湖州府德清县永宁乡(今浙江省德清县新市镇)人。北宋真宗天禧三年进士,仁宗庆历中知龚州(今广西贵港市平南县),其后,知婺、泉二州,并先后任提点广东刑狱、福建湖南转运使、安徽宣州知州等职。
进退有度,避试佳话
“卢革避试”是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一。故事所讲的,就是少年时卢革耻于接受考试关照,为保持清廉学风而弃试,后来凭真才实学考取功名的事情。
宋朝科学制度实行过程中,朝庭明令禁止请托,考官只能阅改匿名的考卷。当时,浙江省杭州知州马亮读过卢革的诗作,认为是难得的人才,应该及早发现和更好培养。
当年秋,杭州的州县举行考试,马亮暗中告诉主考官,希望在这些考生中不要遗漏卢革,要让其顺利上榜。卢革听到这样的消息后,非但没有高兴,而是说,因私下举荐而被录取,不是靠自己的真才实学所得功名,这使自己为之羞耻。说了这番话后,卢革没的参加贡士选拔。收拾行李就回家了。
进退有度,自知廉耻。两年后,卢革再次参加考试,在公平公正的考试环境中,他一举考中第一名。而他进士登第那一年才16岁,是湖州历史上年纪最小的进士。
整顿军备,保境安民
庆历年中,卢革任龚州知州。到任后,他面对动荡的社会局面,对形势进行精准判断,及时整顿军备,积极备战,防止战乱对老百姓造成更大的祸害。作为龚州知州,他既在加强一州军事力量上下功夫,也看到唯有保持政治清明、严管官吏才能够使人心向稳,所以,他向上级撰写报告,请求加大力度整治不胜任职位的官员,督促官员们清廉担当有为。
在保境安民上,卢革提出加强地方治安的措施,他认为岭南一带的州县规模不大,也没有修筑城墙,军备落后,容易成为治理的隐患。他提出:“岭外小郡,合四五不当中州一大县,无城池甲兵之备,将为贼困,宜度远近并省之。”也就是说,他希望根据相邻州县的远近合理地撤并,增强地方的防御能力。此后,地方发生动乱,岭南一带多个州县失过,这见证了卢革的忧虑是很有远见的。
卢革晚年主动请求到京城外任职,朝廷将其调任宣州(今安徽宣城)知州,在那里,卢革致力维护地方安宁,通过各种安民措施落实,使人们得以安居乐业。
儒门风范,始终廉退
卢革年老辞官后,退居苏州十五年,为元丰“吴中十老”之一。
卢革祖孙三代四人名列《宋史》,卢革、卢秉父子荣登进士第,卢知原、卢法原兄弟并用于朝,彰显儒门风范。
卢革的儿子卢秉是“宋初三先生”之一胡瑗的弟子,因变盐法有功,被升为权江淮等路发运副使,得到准许每年回家探望一次。
卢秉在渭州任军帅,请求辞官侍奉父亲,朝廷体恤其孝心,调他任湖州知州。但是,卢秉还没有到湖州就任,朝廷又下令让他回渭州担任更重要的任务。卢革认为朝廷这样调度工作,这是从政人员的荣耀,凡从政者都应以国家大义为重,不要以小家之事而忘记肩上重任。
《宋史》用“始终廉退”四字高度评价了卢革,这是对其廉耻分明、清白从政一生最大的赞扬。(贵港市纪委监委整理)
编辑:周俊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