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桂古代清官廉吏|徐继畲:清廉为本 勤政为民
徐继畲(1795年—1873年),字健男,号松龛,出生于山西省代州五台县(今属忻州市)东冶镇东街士宦之家,是我国清代后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地理学家、历史学家、教育家和诗人。道光六年(1826年)以二甲第80名中进士,选庶吉士,翰林院编修。曾任陕西道监察御史、广西浔州知府(今广西贵港市桂平市)、广东按察使、福建布政使、广西巡抚、闽浙总督、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总管同文馆事务大臣等。
家风严谨,敢于直言
徐继畲从小受到良好家风熏陶,爷爷徐敬儒和父亲徐润第曾官至同知,在任时善政好事,为百姓称道,这些给徐继畲留下深刻的印象。“谨守先训,饮水茹蘖,不取一钱,矢慎矢勤”“尊先祖、重品德、勤耕作、睦乡邻、务民生”等“十要十勿”家风,一直影响着他成长。
《清史稿·徐继畲传》称:“继畲父润第,治陆王之学。继畲承其教,务博览,通时事。”徐继畲考中进士、步入仕宦后,坚持清廉为本和正直从政。他曾连上奏疏《请除大臣回护调听疏》《政体宜崇简要疏》,对清政界腐败及腐败产生的体制、机制原因进行了深刻剖析。他曾劝朝廷广开言路,奏折中写道:“诸臣条奏苟有可取,无不通行训谕,惟是积习疲玩已久,煌煌圣谕,漠不经意,轻亵甚矣。”他建议修改官员考核的繁琐条文,直言“现行之条。苦于太繁太密,不得大体。”他崇尚节俭,反对奢靡,在奏疏中建议咸丰皇帝,停止大动土木修建颐和园,认为国家应当:”崇尚简朴,大内宫殿,一仍明旧......苟非万不得已之工程,一切停罢,至于装修陈设,珍奇玩好,可省则省,无取铺张。”
敢于直言是徐继畲的性格和作风,他在担任陕西道监察御史时,大胆弹劾忻州知州史梦鲛等人,其正直风骨和敢言作风受到朝廷重视。
清正廉明,一文不取
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徐继畲担任福建布政使。得知这个消息后,福建境内的州府官员,纷纷携礼金前来祝贺。面对下属官员的厚礼,徐继畲全部拒绝,并让他们都吃了闭门羹,当时有官员对他这种“异类”尤其吃惊。
在任上,福州府按照惯例给徐继畲的番银(外国银元)4000元,作为他的办公经费,也被婉言谢绝。徐继畲的一名手下在台湾做县令,派家人偷偷为他送来200两黄金,被他掷金斥逐,从此再不敢来。
凡不义之财,皆视之为洪水猛兽。徐继畲在福建从政过程中,拒绝官绅送钱。他曾三次离别福建进京,官场朋友赠银于他,他也一文不取。由于经得起诱惑,徐继畲从政有“清正廉明”的美誉。
勤政为民,悉通中西
徐继畲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在繁忙的政务之余,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经过“五阅寒暑”,数十易稿,于1848年辑撰成《瀛寰志略》十卷。该书被著名地理学家张穆称为“海国破荒之作”,打破了“天朝上国”一统天下思想的桎梏,该书较为全面、客观、真实地介绍了亚洲、欧洲、非洲、美洲等世界各国的风土人情、民主制度等,这对于当时中国人正确认识自身环境及接触世界具有积极意义。
徐继畲曾著有《退密斋时文》《退密斋时文补编》,编有《举隅集》和《超山书院课程》等,大部分著述收入《松龛先生全集》。(贵港市纪委监委整理)
编辑:朱善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