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诱心不动 色惑目不眩
“微利之诱”出自《论语》:“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五色之惑”出自《道德经》:“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所谓“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意思是说不要被蝇头小利诱惑,不要因五光十色而目眩。利诱而心动,色惑而目眩就容易失去本心、偏离正轨、忘记初衷。
《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争论不休,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亦非幡动,仁者心动”。风动幡动之争,旨在强调万物皆空无,一切唯心做。“珠荧则尘不能附,性明而情欲不能染也。”一个人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抵制诱惑,根本上取决于内心的纯净与坚守。遵循本心之人,必定能不被“微利所诱”,不被“五色所惑”,也必然是可以做到慎微、慎欲、慎独之人。
“慎微防萌,以断其邪。”慎微是防止贪欲萌生、斩断邪念必须坚持的准则。古代典籍随处可见强调“慎微”重要性的经典名句,《太公金匮》中的“道自微而生,祸自微而成”,《说苑》中的“患生于所忽,祸起于细微”,应璩提出的“细微苟不慎,堤溃自蚁穴”……都在警醒世人“不矜细行,终累大德”。管宁割席分座,也正是因为从细微之处看到华歆贪图富贵、追名逐利,遂及时止损,避免自己沾染恶习。
“慎欲修德,省己律身。”慎欲,并非是要除欲,或无欲,而是强调,慎过分之欲、不正之欲。魏徵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劝谏唐太宗的第一条就是“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意思是见到能引起喜好的东西就要用知足来自我克制,以此遏制欲望之火。春秋时期鲁国有个叫公仪休的宰相,喜好吃鱼,有求者送鱼,他坚决不收,认为“受鱼枉于法,枉于法而免相”,若利用职务之便受鱼枉法,那么就会因此而被罢官。鸟复巢于林、鱼复穴于窟下,然仍被人所获,皆由贪食故耳。慎欲之根本就是自觉拒“诱饵”,守底线,唯有把握好“知足”与“知不足”的辩证关系,才能达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能够持久”的境界。
“君子慎独,不欺暗室。”儒家经典《中庸》、《大学》中都提到了君子慎独的重要性。在《中庸》中强调“慎独”,是要通过加强自我道德修养对不正当的行为意念加以节制。而在《大学》中,则将“慎独”道德规范推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强调在无人之时,也能够克制住不良的思想与行动。据明宋濂等撰《元史·许衡传》记载,许衡尝暑中过河阳,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许衡不吃无主之梨表现出的严格自律的操守,让他成为清廉楷模,被后世传颂。
“廉者,政之本也。”党员干部要常存“世间尤物,不敢妄取”的敬畏之心,牢记“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的为官之道,不为物欲所惑,不为名利所扰,不为金钱所困,始终清廉如一、抱诚守真,把诱惑关在心门之外,做到“任凭风吹浪打,我自岿然不动”。(桂林市纪委监委)
编辑:朱善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