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故事丨父亲的“两把锁”

来源:广西纪检监察网  作者:龙林智 发布时间:2023年05月04日 18:14 打印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民公社,我父亲任生产队队长,他“两把锁”的故事一时传为佳话,他的精神也一直激励着我。

 

  那个年代,人们依赖着集体计划经济生活,记工分、分口粮、集中耕作、统一分配是人民公社的主要劳动形态。当时父亲所在的生产队会把所有收成都回收到仓库里,由会计一一登记好后,用一把大挂锁锁起来,父亲管这叫:锁住仓库,守住粮食,确保粮食万无一失。

 

  然而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某天会计发现仓库里的粮食出现部分丢失的情况,着急向我父亲汇报。

 

  “一把锁、一个仓库、一个人管理,如果粮食少了,找谁?拿钥匙的会计百口难辩啊!”父亲得知情况后,在会议上向大家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听到父亲的质疑,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纷纷说出寻求解决管理粮食的办法。

 

  “我提议用‘两把锁’锁住仓库,两把锁分别由队里的监督员和会计保管,开仓放粮需要两人同时进行,形成相互监督的模式,也为拿钥匙的会计洗清嫌疑。”父亲如是提议。经过大家讨论,一致认为“两把锁”是最简单且行之有效的办法,于是首次在全公社推行“两把锁”制度,以制度管人,用“两把锁”管事。

 

  自从实行“两把锁”管理仓库后,生产队里的粮食再也没有丢失过,确保粮食一一分到村民的手中,深得社员的肯定。为此,“两把锁”的管理模式,成了周边大队的示范点、样板队,得到公社领导的高度肯定,并在全公社10个大队全面推行,有效防止粮食的丢失。

 

  父亲处处为民着想,公私分明。生产队队长是队里的当家人,工作千头万绪,事无巨细,作为队长,父亲都会把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诸如种植什么作物、怎样改良土壤、发展什么产业、添置什么农具、牲口等等,父亲都做到心中有数。他知人善任,调配好劳动强度,充分发挥出劳动力的能力和作用。他勤劳节俭,从不贪图小便宜,他常说“嘴是无底洞,大吃胜小赌”,常教育我们兄妹不管在什么时候,能节约则要节约,不能讲排场、大吃大喝。在他的影响下,我们兄妹们养成了“以节俭为荣,以奢侈为耻”的好习惯。

 

  改革开放后,农村实行了农田生产责任制,各家自己种粮,收粮,粮食不再存放在生产队的仓库里,而是存放在各家各户的“密室”里。至此,为社员立下了汗马功劳的“两把锁”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现在,“两把锁”的故事被我当作家训来教育女儿,同时也教育我自己,作为纪检监察干部,我也要上好“两把锁”,一把监督好别人,一把监督好自己。同时做到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争当一名廉洁自律、廉洁用权、廉洁齐家的新时代好党员、好干部。(融水苗族自治县纪委监委)

编辑:何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