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池:监督助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近日,河池市东兰县长江镇2023年红水河流域铜鼓文化生态保护区板隆村“蚂拐节”活动成功举办,当地群众一起敲响百面铜鼓,紧接着开展富有地域特色的找蚂拐、游蚂拐、祭蚂拐、唱祭蚂拐歌等非遗文化民俗活动。夜晚,熊熊的篝火中更是把活动推向高潮,吸引数万名游客观光、探秘。
河池历史文化遗产丰厚,有众多重点保护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多姿多彩,独具特色。近年来,河池市纪委监委聚焦文物和非遗文化遗产保护,靠前监督,主动监督,推动完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机制,为守护历史文脉提供坚强纪法保障。
针对全市历史文化遗产点多、分布广的实际,该市纪委监委深化运用“1+X”监督机制,充分发挥派驻纪检监察组、县纪委监委、乡镇纪委监督作用,既压紧压实当地政府的属地责任,又强化与职能部门、各县(区)纪委监委的联合协作,建立线索移送、协作联动、提级督办等机制,将监督“探头”延伸到一线,形成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监督工作合力。
河池革命老区目前有各级革命文物保护单位130多处,遍布11个县(区)。驻市民政局纪检监察组、驻市文广体旅局纪检监察组通过实地查看、座谈交流、听取汇报和明察暗访等多种形式,重点检查各县在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中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和自治区党委、市委工作要求情况,实地查看日常管理、资金使用、安防措施、革命文物修缮、红色资源挖掘利用等方面是否存在问题。通过联动监督,压紧压实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工作责任,督促推动各地将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与红色旅游、乡村振兴互融互促,助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带动群众生活水平提高。
在纪检监察机关的推动下,大化县加快实施古河红旅融合综合体乡村振兴项目建设,对大化革命纪念馆、覃国翰将军故居进行修缮,并将其打造为景观核心区,通过旅游、购物、餐饮、节庆活动等,增加红色旅游的综合吸引力和盈利点,进一步带动当地村级集体经济和群众就业增收。
各县纪委监委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安全工作纳入日常监督重点。针对凤山“蓝靛瑶度戒传习基地”、南丹“千家瑶寨•万户瑶乡”等部分非遗传习基地多以土木结构为主,耐火等级低这一特点,督促相关单位加大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力度,加强防火安全检查和日常巡查力度,完善消防设施。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传承、弘扬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该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在履行好监督职责的同时,积极推动历史文化资源活化利用,挖掘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廉洁文化资源,让廉洁文化和历史文化在相互渗透、交相辉映中传播清正廉洁正能量,让历史文化遗产在传承中焕发新活力。
东兰县纪委监委联合宣传、文旅等部门,将东兰烈士陵园、韦拔群烈士故居、韦国清上将故居等革命遗址串联成线,打造一条“红色廉洁文化旅游线路”,推动廉政建设与红色文化深度融合。罗城县纪委监委依托仫佬族剪纸、刺绣、土布染制、仫佬古歌等非遗项目,组织开展非遗廉洁主题作品展,一张张赋有廉味的剪纸、一件件栩栩如生的刺绣,在非遗传人的精雕细琢下,生动诠释了清廉理念。(河池市纪委监委)
编辑:何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