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池市跟进监督压实铜鼓文化生态保护责任
“有的县(区)重视不够,未将实验区建设列入重要议事议程;有的宣传工作统筹力度不够,部门协作力度不够;有的财政投入不足,实验区验收宣传经费筹措困难……”日前,河池市纪委监委驻市文广体旅局纪检监察组在驻在单位年度民主生活会上向驻在单位党组反馈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实验区验收和迎检工作存在的问题,要求压紧压实主体责任,及时纠正偏差补齐短板,保证年内顺利通过国家验收。
河池市是广西唯一获国家文旅部批准设立的国家级铜鼓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根据相关规定,实验区规划实施三年须提交验收申请。此前,河池市曾提交验收申请,国家文旅部非遗司复函反馈,河池市未将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经费纳入公共财政支出预算,要求在一年内进行整改完善并提供相关材料申请第二次验收。在纪检监察机关的监督推动下,该市2021年追加安排建设资金100万元,2022年安排200万元,2023年安排200万元。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河池作为世界传世铜鼓之乡,全市现存民间传世铜鼓1458面,仅民间收藏和使用的就达1388面。河池壮、瑶、苗等多个民族至今还保持着使用铜鼓的习俗,是铜鼓文化活态传承最集中的区域,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厚重的人文底蕴。
为更好地留住文化根脉,该市纪委监委驻市文广体旅局纪检监察组认真贯彻落实二十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自治区十二届纪委三次全会精神,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关于中华传统民族文化重大决策部署在文化部门贯彻落实,将铜鼓文化保护传承监督执纪问责工作纳入年度重点政治监督内容开展“问政督效”行动,立足监督职责、主动靠前监督,推动市文广体旅局充分发挥作用,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守住城市“根”与“魂”。
“目前,全市建设125家非遗传承场馆,铜鼓舞、壮族蚂拐节等13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有8人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说起铜鼓文化保护工作,该纪检监察组负责人如数家珍。
日前,该纪检监察组干部与非遗部门人员深入东兰、南丹、天峨3个核心区铜鼓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开展监督检查,督促各核心区、次核心区、延伸区县(区)政府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安排实验区专项资金,完善实验区标识系统、城市景观氛围营造,密集开展铜鼓文化传习活动和铜鼓文化展演活动,提高铜鼓文化可见度和实验区建设群众知晓率。
为确保“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实验区”顺利通过国家文旅部验收,该纪检监察组将申请验收工作和巡察检查问题整改工作作为派驻监督的重中之重。去年以来,更将监督“探头”延伸到20多个非遗传承场馆和铜鼓习俗村屯一线,多次到非遗项目保护单位进行实地监督检查,共推动通报整改各类问题16项。目前,各铜鼓文化传习体验场馆建设、铜鼓文化进校园进社区活动、传承人培训等都在有序进行中。
以申请验收工作为契机,该纪检监察组对全市铜鼓文化遗产进行全面梳理,摸清和掌握底数情况后,制定铜鼓文化保护工作专项监督方案,从落实上级决策部署、强化实验区管理机构职责、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三个方面,强化铜鼓文化遗产保护政治监督,有力推动非遗传承保护和实验区建设知晓率和满意度工作“三纳入”(即纳入财政预算、地方政府重要工作议程、绩效考核),督促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国家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实验区建设档案管理等法规制度落实到位。(河池市纪委监委)
编辑:林贵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