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丨持续精准监督为乡村振兴赋能增效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纪检监察机关作为党内监督和国家监察专责机关,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始终坚持立足职能定位,以更精准的监督护航乡村振兴各项工作,以“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职能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良好政治生态和纪律保障。
发挥“督”的优势,强化政治监督确保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平稳过渡。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乡村振兴战略是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纪检监察机关要紧盯“关键少数”,压实党委政府主体责任,以及乡村振兴、农业农村、民政等行业主管部门责任,督促推动“一把手”亲自研究部署本地区、本部门、本系统乡村振兴工作,推动乡村振兴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开展。围绕城乡融合发展、现代农业产业聚集、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等重点工作明确监督事项,坚决纠治行业部门在过渡期“四个不摘”要求、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持续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普惠性民生保障等主要帮扶政策落实中出现的急刹车、打折扣、监管责任不到位等问题。积极探索运用“室组地”“室组局”“室组巡”的监督格局,充分发挥纪检监察室熟悉执纪业务的优势,派驻纪检监察组在驻在部门深度融入的优势,乡镇纪委近距离监督的优势,巡察组巡察全覆盖的优势,行业部门业务精通的优势,织密基层一线监督网。加强与乡村振兴责任部门的协同联动,积极探索监督系统与行业系统互联互通、横纵协同、信息共享,依托大数据精准发现问题,实现民生领域资金流转、惠民政策享受等环节全程动态监督。
释放“治”的效能,持续深化乡村振兴专项整治。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党必须牢记,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承上启下的关键节点,纪检监察机关要深化运用“专”的打法,聚焦重点领域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整治,不断畅通贯彻落实党中央惠民利民、安民富民各项政策的“中间段”和“最后一公里”。要聚焦重点领域精准发力。乡村振兴伴随大量乡村建设项目,纪检监察机关要立足“监督的再监督”,将重大项目推进情况列入政治监督重点工作清单,聚焦就业、教育、卫生、社保等重点领域,紧盯申报、审批、发放等关键环节,开展线索排查和案件查处,坚决查处工程建设领域腐败问题、民生领域腐败问题、利用投资平台公司搞利益输送的新型腐败问题等,真正使重点帮扶工程成为廉洁工程、民心工程。要聚焦基层“微腐败”强化整治。探索“清单+台账”的监督模式,建立基层“小微权力”清单和纪委监委监督台账,实现履责依照“清单”、监督按照“台账”。改进监督方式方法,采取调研式、嵌入式等方式,紧盯优亲厚友、吃拿卡要、敷衍塞责、懒政怠政等侵害群众利益的问题,针对漠视侵害群众利益问题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落实偏差,建立定期报告、统筹推进和通报曝光机制,实现以查促改、以改促进。要聚焦“四风”问题深入纠治。持续发力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顽瘴痼疾,严肃查处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瞎指挥”“一刀切”、搞“包装式”“洒水式”落实、敷衍应付等老问题新表现,着力纠治干部作风顽疾,坚决整治“躺平型”“怨妇型”“甩锅型”“空喊型”“守旧型”“贪奢型”等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干部,推进乡村振兴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厚植“廉”的基因,培育廉洁文化助推乡村振兴建设。注重培育清正乡风,将清廉文化元素有效融入乡村振兴建设中,为乡村振兴持续注入“文化力量”,推动清廉乡村建设纵深推进。深入开展“乡村振兴·清廉同行”行动,实行“好家风积分制”,建立健全村屯“红白理事会”,推行“纪检监察公告栏”“惠农四级告知”“屯财镇管”等制度,建立集体廉政食堂,深化移风易俗工作。引导群众把遵纪守法、社会公德、家风家训、公益活动等纳入村规民约,激发乡村内生廉动力,化风成俗培育乡村文明新风,传承清廉民风。深入挖掘红色文化、乡土文化以及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清廉元素、清廉符号,打造“廉声、廉风、廉韵、廉心”清廉文化阵地群,绘就边疆壮乡“清廉”图景。积极创新廉洁文化宣传载体,推出廉洁视频、讲清廉故事、办清风演出,以江州区党风廉政教育基地为中心向外辐射,依托江州镇狮环屯等“区—乡—村—屯”四级廉政文化示范点、候官亭廉政教育点等,打造“一基地—一展厅—三主园—三示范”的廉政教育示范带,让干群“沉浸式”感受廉洁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根植清廉理念,让清廉成为现代化新江州最鲜明的底色。(崇左市江州区委常委、纪委书记、监委主任)
编辑:吴翠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