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党史故事|烽火黄姚:公而忘私 艰苦奋斗

来源:广西纪检监察网 作者:苏小棋 李竹珺 发布时间:2022年10月08日 18:52 打印

  1945年8月,中共广西省工委决定在黄姚中学建立党支部,领导开展黄姚地区的革命工作。支部先后吸收教师云风等人入党,昭平籍青年教师贝朝准、谢绍棠、汤年钰,学生贝殿华、黄士杰、贝芳云等在支部的培养教育下,成为进步革命青年,后来都参加游击区的革命工作,有的还为广西和昭平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


传播文化救济乡民


  黄姚中学从建立之初就确立了面向农村办学的方针,为帮助贫苦工农子弟,学校允许贫困学生半工半学,对暂时交不起学费的或特困的学生,则予以缓交或免费。在党支部的带领下,全体师生团结一致,认真做好教学工作,教师专心传授知识,学生勤奋向上,校风学风较好,教学质量受到社会各界的赞扬,为开展党的活动创造了条件。


  1946年4月,美国政府派员到昭平提取在黄姚飞机失事人员的骸骨,国民党昭平县府为找不到一名翻译员而发愁,知道黄姚中学教师会讲英语后便派人来请。党支部派去陪同的教师陈伟东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在当地引起强烈反响。


  在抓好教学质量的同时,支部还扩大教学范围,帮助当地群众学习识字,做好群众工作,争取群众的支持。支部邀请民主人士欧阳予倩的女儿欧阳敬予,在黄姚街举办妇女识字夜校,组织黄姚镇附近村寨的年轻妇女参加学习,油印出版《妇声》刊物。识字班共举办四期,有学员200多名。


  学校还利用有限条件设立校医室,为群众义务看病。1945年秋,黄姚街妇女吴月明的四个小孩因误玩手榴弹造成一死三伤,校医李蔓君闻讯立即赶到出事地点,将三个奄奄一息的小孩救治好。吴月明一家感动不已,附近村寨的群众交口称赞,对学校的工作予以大力支持。


团结青年播撒火种


  黄姚中学在除数学、物理等必修课外,由教师自选进步教材结合授课内容进行施教,将文化教育与时政结合起来。1945年8月重庆国共谈判后,报刊上登载了毛泽东的作品《沁园春·雪》。教师李伯纪在向学生讲授历史课时,结合这首词进行讲解,从“活用教材”的辅导教育中传播革命理想。


  学校图书室购进文化供应社销售的高尔基《海燕》、柴达郁夫《夏伯阳》、赵树理《李有才板话》等进步书籍,让学生阅读。1946年中秋节晚,黄姚中学师生在黄姚古戏台公演了一部四幕话剧《鸡鸣报晓》,讲述了几位青年学生在抗日和进步思想启迪教育下,冲破各种困难走上革命道路的故事,吸引周边群众前来观看,并引起广泛讨论。


  星星之火,从黄姚中学党支部的培养中点燃、蔓延。黄姚中学支部把学校作为发展革命力量的熔炉,努力培养党团积极分子,壮大党的力量。学校每个班级都组织起读书会,在党员的指导下有计划有系统地学习进步书刊。支部在读书会的基础上,以党员教师为核心、进步师生为骨干,建立秘密读书小组,研读《党章》《论新阶段》《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等马列主义和中共中央领导人的著作。还在学校建立内外阅览室,内阅览室由党员教师主管,引导师生阅读进步书刊。


清廉办学薪火相传


  老战士范克武也曾是黄姚中学的学生。1945年桂东南起义失败后,范克武被国民党反动派政府悬赏通缉。范克武坚持在当地隐蔽。一年之后,党组织为了更安全地保护桂东南起义骨干力量,把范克武、黎阳(黎永彪)、何一平、黄钦、范维特等人都安排到黄姚中学工作或学习。


  黄姚中学党支部初创的几年,每个学生升学报名时需交学谷一百斤,但因家庭贫困,不少学生无法交足,党支部便决定有困难的经学校审查批准,可以缓交或免交。1946年夏,黄姚地区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大旱,不少地方颗粒无收,许多贫困学生面临辍学。支部号召全体党员和教职员工发扬延安“抗大”风,战胜困难,决定在校任教的党员将自己的薪金(学谷)除留下维持个人最低生活费用外,其余作为党费交学校负责庶务工作的党员来管理,购买生活急需品。在党员教师的表率下,其他教师积极响应,于是全体在校开膳的师生喝粥办学,不向困难低头,没有一个学生辍学。这件事在黄姚引起很大震动,各界人士对学校的决策和教师的无私奉献精神予以高度赞赏。(贺州市纪委监委)

 

编辑:劳宛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