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故事|父亲的书架
晚上接到父亲的电话,他打算再砍掉家门口的一棵龙眼树,再做一个书架。这将是被砍掉的第四棵龙眼树,很快就会被制作成第四个书架。
八岁那年的秋天,我放学回到家里,发现家里多出了一个两米多高六层的大书架,摆满了父亲大大小小的书籍。父亲站在书架前,宛如凯旋的将军:“这些书,有部分是你爷爷上一辈留下来的,可能有些书你现在还看不懂,等你再过几年吧,好好读书,更要好好地保管他们。”那时候,我觉得书架上面的书本就像是在百货店里五颜六色的糖果,闪闪发亮,还有一股龙眼的味道。
第一个书架,砍掉了家门前小溪边的一棵龙眼树。
小时候,我家门前有一条小溪,水深到成人小腿处,鱼虾在溪水里戏耍。小溪旁的九棵龙眼树枝叶繁茂,在溪水中投下一片阴影。闲时,父亲从家中搬出一把高脚竹靠背椅子,挽起裤腿,手脚并用整平小溪底部,把椅子稳稳当当放在小溪中间的树荫底下,清澈的溪水像是会流动的水晶, 欢快地奔向远方,发出优美的潺潺水声。父亲往藤椅一靠,打开书本认真看了起来。每隔半个小时,父亲就会提着裤管,挪动一下靠椅,追着树荫。
有时候,父亲读一本书,直到夕阳西下,炊烟袅袅起,缓缓而归。晚饭后,父亲拿起一本《唐诗》或《宋词》,给我们讲起李白的浪漫激昂,杜甫的沉郁悲悯,苏轼的豁达洒脱、辛弃疾的奔放豪迈......古老而经典的诗词宛如丝丝入扣的春风潜入心扉,如家门前潺潺流过的溪水滋润着心田,无论时光怎样流逝,这些画面永远清晰如昨。
也许是出于好奇,也许是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我开始时不时地利用放学时间从父亲的书架抽出一本书细细品味。父亲并没有斥责我的“不务正业”,反而给了我很大的鼓励:“书是通往未知世界的船票,也是抵御俗世烟尘的城墙。”
我听从了父亲的教诲,对每本书都产生了莫大的兴趣。中学那几年,按照父亲每个月给我罗列出来的读书清单,我开始了在书海里畅游的日子,小说、诗歌、散文、人物传记……父亲书架上的“糖果”被我一颗颗的摘了下来,他们化作春天的细雨,滋润着心田;化作夏天的鸟儿,穿梭于世界各地;化作秋天的硕果,收获满满;化作冬天的飘雪,恬静怡然……
大学那几年,除了借阅图书馆的书之外,买书也成了一个习惯。书籍越来越多,父亲又砍掉了门前的一棵龙眼树,做成了一个大大的书架。
大学毕业后,我到外地参加了工作,离开了老家,离开了父亲。在外地,没有龙眼木制作出来的书架,但是也给自己安装了几组大大的书架。父亲会偶尔来到我工作的地方,他会从我的书架上面找出他未曾阅读过的书籍,他会和我分享《平凡的世界》中那些不屈不挠、艰苦奋斗、勇往直前最后获得成功的人生经历;他会帮我把书本重新包装起来,并对我说:“对于每一本书我们都要心存敬畏,保持干净和认真地去阅读是对于一本书最好的敬意。”他会和自己的孙子女们说起“世间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的道理......
去年年初,父亲又砍掉了一棵龙眼树,我特意带着6岁的儿子回到老家,参与了书架的制作。“你要认真听,听讲的时候不能玩玩具。”儿子的话打断了我的思绪,我走进书房,看见儿子指着绘画书上的图画,两岁多的女儿歪着脑袋认真地听哥哥讲故事。
“欲高门第须为善,要好儿孙必读书。”我相信一本好书可以拓展生命的宽度,我也相信书架是一个家庭最好的不动产。我秉承着父辈的教导,用书香润身、润屋,一代代延续下去。(龙州县纪委监委)
编辑:吴翠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