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坚持人民至上 增强群众获得感
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中,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至上的思想进行了全面深入的阐述,从“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的坚定决心,到“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的使命担当,我们深切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人民至上,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对百姓冷暖念兹在兹,对人民利益尽心尽责,展现了“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精神境界,以及与人民心心相印、同甘共苦的真挚情怀。纪检监察机关是党和国家的专责监督机关,担负着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特殊历史使命和重大政治责任,更要牢固树立并坚决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坚守人民立场,强化为民的政治监督。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是党领导和执政的最宝贵资源。第四卷中饱含深情的文字,鲜明回答了这个人民之问,对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立场、人民情怀作了坚定的宣示和饱满的表达。当前,我们正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齐步迈进,我们要站在全新的历史方位,不断增强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自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牢记政治监督第一职责,盯紧贯彻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打折扣、做选择、搞变通等问题,严肃查处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不担当不作为、失职失责问题,以精准有力的政治监督确保党中央各项惠民富民、促进共同富裕等政策落实落地,积极回应群众关切和期待。紧盯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一把手 “关键少数”,强化对一把手监督和同级监督,督促各级领导干部站稳人民立场,带头扛起责任,通过盯住“关键少数”,实现管住“绝大多数”的效果。
回应人民关切,履行为民的使命担当。正风肃纪反腐事关民心所向,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途径。纪检监察机关在定措施、作安排、抓工作中,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意愿,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纪检监察机关要坚持群众导向,从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和反复出现的问题出发,持续深入开展过渡期专项监督,督促“四个不摘”等政策措施落实落地,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要紧盯重点领域,围绕乡村振兴、项目建设、安全生产、教育医疗等领域,主动靠前监督,强化问责问效,倒逼责任落实;持续加固中央八项规定堤坝,深入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锲而不舍纠“四风”,让求真务实、清正廉洁的新风正气不断充盈,使广大群众切实感受到全面从严治党就在身边、纪检监察就在身边。
接受人民监督,锻造为民的纪检监察铁军。自觉接受监督是实现权力正确运行的有效保障。“权力”是把双刃剑,善用者,为民谋福祉,且体现自身价值;滥用者,则伤及群众利益,殃及政府公信力,有的甚至把自己送上“不归路”。自觉接受监督是防止党员和干部腐化变质、维护党的纯洁性的重要途径。纪检监察干部是党的“纪律部队”,更应以身作则,从自我做起,向“严”看齐,要牢牢把握“国之大者”,主动接受来自各方面的监督,不断畅通群众监督渠道,让群众参与到监督中来,让群众知道监督、参与监督,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意愿、消除群众痛点,畅通人民群众建言献策和批评监督渠道,充分发挥群众监督、舆论监督作用,把权力置于严密监督之下,坚持做到谦虚谨慎、严于律己、秉公执纪。同时,要有正视问题的自觉和刀刃向内的勇气,健全内控机制、强化内部监督、严格自我监督,对执纪违纪、执法违法的坚决查处,对失职失责的严肃问责,及时清除“害群之马”,严防“灯下黑”,用铁的纪律锻造让党放心、人民满意、干部服气的纪检监察铁军,确保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不被滥用、惩恶扬善的利剑永不蒙尘。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纪检监察机关和广大纪检监察干部要坚持人民至上根本立场,持之以恒正风肃纪,用心用情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确保广大党员干部始终同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真正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作者系河池市宜州区委常委、纪委书记、监委代主任)
编辑:杨意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