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民情听民意用好调查研究的“解难利器”
于行进在丹江口水库的轮船上,听取有关情况汇报并察看现场取水水样;于疾驰在拉(萨)林(芝)铁路的火车上,召集相关同志深入研究铁路规划问题;于五指山深处的村寨凉亭里,与村民们拉家常、问生计、讲政策、谋发展……这十年,交通工具、村寨凉亭、农家院落,许多地方都成为习近平总书记的“移动办公室”。
明朝顾宪成曾撰有一幅至今脍炙人口的对联,其文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此联虽然反映出了古代文人的远大抱负以及对学子的希冀与期盼,但是,细细咀嚼,对于我们今天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察民情、听民意、解民忧很有启迪。为政者倘不听民声、不察民情、不知民意,“策”将安出?“政”将何为呢?调查研究是倾听民声、了解民意、集中民智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也是我们党从人民群众中凝聚智慧和力量的一大法宝,更是我们党一贯倡导的民主决策、民主执政的重要内容,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忽视和忘记。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总结我们百年大党发展壮大的经验,很重要一条,就是始终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把群众作为智慧和力量源泉。早在延安时期,我们党就曾采纳了民主人士李鼎铭先生“精兵简政”的建议,至今仍传为佳话。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的,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眼睛向下、脚步向下,以群众的愿望推动发展,靠群众的智慧深化改革,习近平总书记的“移动办公室”,是一种无声的号召,有力的示范,生动诠释了用好调查研究这一“解难利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好经验、好办法,既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我们头脑中固有的,归根到底都是来源于人民群众,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实践。面对新时代新使命新要求,刻舟求剑不行,闭门造车不行,异想天开更不行,必须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全面深入的开展调查研究,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让民意领跑决策。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城市到乡村,从长江到黄河,从大小兴安岭到秦岭,习近平总书记跋山涉水,深入田间地头,步履不停;从林草山川到江河湖泊,从能源转型到生活空间,总书记足迹皆至,高密度、多频次调研,处处体现了总书记高屋建瓴的战略眼光、质朴真挚的为民情怀、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为全党做出了榜样。
积力所举,则无不胜;众智所为,则无不成。习近平总书记的“移动办公室”,就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从人民群众中凝聚智慧和力量的方法和路径。各级领导干部只有以“甘当小学生的精神”到群众中间去,准确掌握群众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在深入基层中感知百姓冷暖,在深入群众中为民排忧解难,在深入一线中密切与群众的血肉联系,把群众的所思所盼变成自己的努力方向,把群众的意见建议提炼为各项决策的依据,才能让调查研究这一“解难利器”发光发力,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以勇立潮头、争当时代弄潮儿的志向和气魄,为追梦闯关、为圆梦奔跑。(防城港市纪委监委)
编辑:陈源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