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党史故事丨环江第一个团支部

来源:广西纪检监察网 作者:韦睿 发布时间:2022年08月05日 17:56 打印

  1936年,中国共产党发表《东征宣言》,接着发出《停战议和一致对外》的通电,得到全国各界人士的支持和拥护。广西地下党组织中共邕宁县委为宣传中共中央的抗日主张,于1936年先后派共青团员于兆华、赵世芬、汪琼(黄运新)、张丽贞、陈芳璧等人到宜北县(今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明伦镇)进行革命活动。她们被介绍到宜北县表证校及中和中心校任教。

 

  1936年8月,根据上级党组织指示,她们成立了宜北地区第一个团支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宜北支部,支部成员有于兆华、赵世芬、汪琼(黄运新)、张丽贞、陈芳璧,于兆华任支部书记。她们通过教书、开办农民夜校班、下乡访贫问苦、出墙报等形式,向广大群众宣传共产党抗日救国、反对封建压迫、争取妇女解放等革命道理,团结进步教师、青年农民开展革命活动。

 

  共青团宜北支部宣传发动的形式多种多样:一是通过教书、家访等与学生、家长和夜校识字班的农民群众接触,建立感情,传授革命道理。二是把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和“西安事变”的真相编成通俗讲稿到街头演讲和通过墙报进行宣传。三是教唱革命歌曲,她们在夜校和课堂上向农民和学生教唱《工人歌》《义勇军进行曲》《大路歌》等进步歌曲,唤起民众的爱国热情。四是进行统战工作,接近国民党宜北县府中的一些要员,向他们宣传党的抗日统一战线的主张。五是和一些进步教师交流来往,争取同情和帮助。六是揭露国民党当局和本地官僚欺骗群众、破坏抗日、破坏抗日统一战线的罪恶阴谋。

 

  共青团宜北支部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传授革命道理,受到当地人民群众的欢迎,上夜校的农民从10来个增加到40多个。她们上街演说、组织学生上街演戏以及下村宣传,吸引许多群众前来观看、听讲,并赞扬她们演讲得好。

 

  同时,共青团宜北支部的活动是有组织进行的。她们定时学习讨论,一般星期六分两组过组织生活。她们共同学习《西安事变真相》《二月革命至十月革命》《社会进化史》等进步书刊,还常常向当地进步青年谈论形势、分析问题,唤起这些进步青年的抗日救国热情。团支部曾针对中和乡群众落后的情况,集中力量到中和乡开展宣传发动工作。支部成员常常互相鼓舞、互相帮助。

 

  由于她们的革命活动一直受到国民党当局的监视、怀疑和反感,于是宜北县府借口“没有经费”停办幼稚园,解散识字班,蓄意把她们赶走。她们把这种情况向上级组织作了如实汇报。1937年2月,共青团宜北支部的5位团员遵循桂林地下党组织的指示,撤离宜北,转到桂林从事地下革命工作。

 

  在宜北工作期间,共青团宜北支部的成员们积极工作,同时注意培养进步青年。她们选定卢素兰、卢玉祝作为培养对象,使这些青年和她们靠近,倾向革命。后因形势发展,她们来不及吸收这些青年入团就撤离了宜北。

 

  但她们培养的青年中有的在解放宜北和剿匪中成为坚定的革命者。如卢素兰在解放军解放宜北时就投身革命,当上征粮工作队员,发动广大妇女支援过境大军,运送粮草,护理伤病员。土匪暴乱时,她不幸被捕,由于她拒绝诱降,被土匪杀害,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除此之外,共青团宜北支部在宜北宣传革命道理,引起了许多进步青年对革命的向往,吸引他们投身到革命的行列,当时表证校的学生有的后来成长为党的地下工作者;有的在人民解放军解放宜北、思恩县城时,积极参军参战;有的在剿匪斗争中成为民兵,积极配合部队,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做出了英勇斗争。

 

  共青团宜北支部成员的革命活动在宜北产生了积极影响,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拥护,起到了共产党人宣传革命、联系群众、带动群众的作用,成为革命人民心目中的先锋和模范。(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纪委监委 根据《环江革命故事集》整理)

编辑:杨意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