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池市“一年一专项”推动作风建设常态化

来源:广西纪检监察网 作者:韦建军 陈光科 发布时间:2022年07月27日 11:16 打印

  连日来,河池市纪委监委组织11个检查组深入各县(区)农村一线对干部队伍作风情况进行暗访检查,共检查49个乡镇、88个村,走访934户农户,访谈307人,发现问题173个。针对存在问题,检查组督促责任落实,强化问题整改,助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坚持长抓作风建设,督促党员干部担当作为,这在河池已经形成常态。

 

  近年来,河池市聚焦发展中的重点难点堵点,着眼于民生关注热点,开展“一年一专项”监督检查,全面打响“作风攻坚战”,着力解决发展难题。通过重点监督、个性监督、特色监督,全市干部作风持续向好,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聚焦“五查五纠五整治”,助推特色产业蓬勃发展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2019年,河池市纪委监委紧盯产业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项目资金管理不规范、贪污腐败、监管责任缺失、为官不为”等五大类问题,组织开展“五查五纠五整治”行动,先后查处南丹县种植示范片建设项目套取产业扶持资金等系列违规违纪问题。

 

  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开展“转作风、联基层、助扶贫工程”蹲点监督,市、县(区)两级纪委监委领导班子带头深入一线蹲点,监督检查1657次,核验各类产业资金9亿元,督促问题整改918个,排查扶贫领域问题线索1026件,立案861件,处分593人。

 

  在纪检监察机关的监督推动下,全市产业新增扩种面积、果蔬水产品产量、生猪牛羊出栏数等逐年增长,桑园面积和蚕茧产量连续17年排全国地级市首位。2022年4月,该市主导的广西蚕桑优势特色产业集群获批成为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实施“一县一策、精准到户”监督,确保打赢脱贫攻坚战

 

  2020年,该市纪委监委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作出的重要指示,深入开展“一县一策、精准到户”监督。建立“挂牌督战贫困县、贫困村重点督导”机制,对罗城、都安等未脱贫摘帽县进行重点督导,同时坚持“一月一检”,强化对已摘帽县落实脱贫长效机制的监督。

 

  紧盯脱贫攻坚全过程、全链条,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下沉到村到户开展监督,推动各级各部门把脱贫工作重心落在户上,确保脱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

 

  强有力的监督为脱贫攻坚决战决胜提供坚强作风保障。至2020年底,全市76.52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817个贫困村退出贫困村序列,10个贫困县实现整县摘帽,实现与全国各族人民同步脱贫的目标。

 

开展 “防提助护”专项监督,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2021年,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目标,市纪委监委创新开展 “防返贫、提风貌、助电商、护社保”专项监督。

 

  开展“防返贫”专项监督,加强对农村低收入人口、边缘户易致贫人口返岗复工常态化监测和帮扶机制落实进行监督,全市有9491户39332人排除致贫风险点并取消重点关注,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聚焦“厕所革命”、易地扶贫搬迁等农村人居环境改善项目,开展“提风貌”专项监督,严肃查处大化县原副县长卢阳等违纪违法案件;采取“盯责任、盯资金、盯项目、盯效益”的“四盯”工作法,开展“助电商”专项监督,确保资金安全使用;开展“护社保”专项监督,市纪委监委监督检查室、派驻机构、县(区)纪委监委、人社部门形成一个整体,以“四方联动”的方式开展监督,保障基金安全运行。

 

  在专项监督中,全市查处问题463个,给予党纪政务处分324人,谈话提醒237人。

 

全力整治“八弊”顽疾,促进干部队伍作风大转变

 

  针对干部队伍存在的突出问题,2021年12月至2022年7月,河池市开展为期8个月的干部队伍作风大查摆大整治活动,查摆整治“尸位素餐、不想干事”等“八弊”顽疾,全面整顿思想、整肃纪律、整改作风。

 

  各级各部门强化责任担当,积极主动作为,自查自纠,建立问题清单,制定整改措施,推动问题整改。全市查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问题141个,批评教育帮助和处理263人,给予党纪政务处分158人。

 

  担当作为的实干之风有力保障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今年来,全市经济逐月向好回升,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1—5月,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分别同比增长10.1%、20.9%;新签项目投资额205.21亿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78.89亿元;项目谋划、项目开工和投资完成率均超额完成“双过半”目标任务;环境空气优良率98.68%,位列全区第一。(河池市纪委监委)

编辑:林贵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