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桂古代清官廉吏丨王翱:刚明廉直 不徇私情
王翱(1384-1467),字九皋。盐山(今河北省沧州市)人 ,明朝名臣,第一任两广总督。一生历仕七朝,辅佐六帝,为人刚明廉直。
推诚安抚,瑶人归顺
景泰三年(1452年),王翱掌管都察院事务。当时,浔州(今广西桂平)、梧州瑶人、僮民不堪官府的盘剥、压迫,多次举行大规模的起义。而广东总兵官董兴、广西总兵官武毅因无上司的节制,互相推诿、不作为,造成局势恶化。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兵部尚书于谦奏请朝廷,以镇守琢州等处署都督佥事陈旺、镇守雁门关署都指挥使翁信取代董兴、武毅,并特意派遣王翱为首任两广总督,总督两广军务。王翱到驻镇之地梧州后,不是对瑶民、僮民的反抗斗争专恃武力镇压,而是采取推诚安抚之策,以诚心相待,安抚开导,瑶民、僮民最终归顺。自此,将吏们都敬服王翱,辖区之内安定太平。
不贪不腐,生活俭朴
王翱从小家贫,年幼时受到过许多父老乡亲的帮助。他做官后不忘故乡情,设宴招待众乡亲。宴会当天,乡亲们仿佛过年似的,换上干净衣服来到王翱家作客。开席后,仆人上了一桌北京西山的大红柿子,乡亲们很少见柿子,大家都纷纷狼吞虎咽起来。可是柿子吃完后,却连一个冒着热气的菜也没等来,更别说什么山珍海味、珍贵名酒了。大家私下纷纷议论:“做了大官还那么小气,真扫兴!”第二天早饭时,一位乡亲装作串门到王翱家,一看王翱吃的竟然仍是高粱窝头玉米粥,大葱抹酱腌咸菜。再看王翱吃得满脑袋是汗,还满足地不住啧啧称赞。此后,乡亲们都知道了:王翱是个不贪不腐不享受的清官。
出身贫寒,心系百姓
王翱文韬武略,为大明江山和黎民百姓立下汗马功劳,被皇上封为“吏部天官”。王翱回到家里,全家老幼皆欢天喜地,王翱却心事重重,愁容满面。原来,皇上不光给王翱封官,还赐他一匹枣红骏马,让他扬鞭骑马,马跑到之地就归他占有。土地是百姓的命根子,封地会给百姓增加负担,但如不从,又属抗旨不遵。王翱出身贫寒,得了高官厚禄,怎能忘了受穷的百姓?所以左右为难,以至彻夜未眠。第二天,王翱备百丈长绳,骑着御赐大马,到了不见兔子不见獾的盐山大碱洼,命人楔一铁橛,用长绳拴上马缰,然后拍拍骏马,那骏马扬鬃奋蹄,围着铁橛飞跑起来。老百姓见了疑惑不已,便问差役,差役说:“王天官让跑马拣( 碱 ) 地哩。”从此,黎民百姓更加钦佩王翱了。
拒绝调职,不徇私情
王翱只有一个女儿,嫁给京城附近的一个官员贾杰为妻。王翱的夫人非常疼爱女儿,常常打发人接女儿回家长住。但每次去接,贾杰总不让走,还埋怨地跟王翱的女儿说:“你的父亲现在是选拔官吏的长官,把我调到京城做官是轻而易举之事,如果我到京城了,你不就可以整日陪侍你的母亲了?”王翱的女儿听完丈夫的话,便给母亲捎了信。
中秋佳节,王翱的夫人特意命人准备了一桌好酒好菜,跪着禀告王翱,女婿想进京为官之事,谁知道王翱听后不但不同意,还非常生气,拿起几案上的器具就摔向夫人,说了一句“荒唐”便愤怒出门,在朝房里住了十多天后才回家,女婿最终没有被调职。
成化三年(1467年),王翱在京师逝世,享年八十四岁。宪宗闻讣讯,追赠王翱为特进光禄大夫、太保,谥号“忠肃”;其子孙获准世袭锦衣卫千户。(梧州市纪委监委整理)
编辑:林贵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