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党史故事丨黄永安:壮族好儿郎 一寸丹心图报国
黄永安,1912年出生于广西凤山县乔音乡老里村一个贫苦壮族农民家庭。新中国成立后,黄永安脱下军装,转业到地方工作,先后担任济南铁路局蚌埠分局公安处处长、济南铁路局总务处处长、济南铁路局客运处处长、济南铁路局副局长。五十年代后期,他调回家乡广西工作,任柳州铁路局副局长,是一名战功赫赫的老红军。
少年从军,一寸丹心图报国
1925年,年仅13岁的黄永安参加了风起云涌的东兰、凤山县农民运动,他是少年童子团的成员,每天拿着红缨枪为农会站岗放哨。15岁时,他成为凤山县农民自卫军战士。1927年8月,他参加了韦拔群、廖源芳等领导的东兰、凤山农民暴动,任老里乡苏维埃政府肃反委员。1929年12月,他参加著名的百色起义。1930年6月,年仅18岁的黄永安任红七军五十八团七连班长,这一年11月,他跟随红七军、红八军主力北上。
黄永安是17岁那年离开家乡凤山县,先到百色,一年后才跟着大队伍北上江西的。他永远记得离开家乡的情景,那一天,他母亲哭得像个泪人。母亲紧紧拉着他的双手,不让唯一的儿子离开自己。当时,年轻的黄永安暂时还没有立志报国的觉悟,也没有想得太多。他是个红军战士,是战士就得服从上级的决定。上级要他到哪里,他就得去哪里。他毅然挣脱了母亲的手,义无反顾地跟着部队出发了。从那以后,他经历了血与火的战斗洗礼,经历了上百次大大小小的战斗,他们几乎天天打仗,天天行军,枪林弹雨,出生入死,从广西一直打到江西,进入中央苏区。过后回忆这段历史时,黄永安感触地说:“红七军、红八军的艰苦长征,不是简单地走出来的,是血染出来的。战友们的鲜血染红了这条长征路。”
中年断臂,愿得此身长报国
黄永安于1930年6月在“小长征”途中加入中国共产党,到江西时,他已经是一名营教导员了。他在中央苏区参加了第三、第四、第五次反围剿,曾两次身负重伤。
1934年4月,在广昌山上反围剿的战斗中,敌人的子弹打中了他的右臂,右上臂骨头被击碎,伤口严重感染化脓。由于当时缺医少药,在简陋的苏区医院手术床上,医生们不得不截去他的右臂。从此,他永远失去了一只臂膀。这一年10月,主力红军从江西出发,进行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黄永安因伤势在身,奉命留在江西革命根据地,坚持斗争。
三年的赣南游击战争,黄永安饱受伤残的折磨。原来用惯右手打枪、右手拿筷子吃饭,如今右手没有了,一切都要从头学起。他伤愈后,开始时连穿农、吃饭都要别人伺候。他想,既然活了下来,就不能成为革命的累赘,还应该为革命多做贡献。他以坚强的毅力、百折不挠的精神,从生活自理学起,从头做起。他逐步克服断臂后带来的种种困难。在白色恐怖的日子里,他所在的队伍每个晚上都要转移几次宿营地,他谢绝同志们的特殊照顾,像一个健康人一样行军打仗、风餐露宿,像一个正常人一样严格要求自己。他跟战友一道,在极其艰苦的斗争环境中,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坚持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黄永安所在的赣南游击队与其他中共武装队伍改编为新四军。他先后担任新四军兵站指导员、新四军三支队司令部警卫队指导员、新四军一师后方医院指导员、后方医院副院长、院长等职,参加著名的皖南和华中的抗日反顽斗争。由于敌伪军的严密封锁,新四军后方医院的药品和医疗器材严重缺乏。为了保证医院尽可能做到救死扶伤,黄永安常常冒着生命危险,亲自到敌占区去组织和采购各种药品和医疗器材。在新四军第一师,不管是认识不认识黄永安,都知道一师后方医院有个断臂院长,虽然不懂医术,但很会弄药品,只要市面上有好药品,他总是千方百计弄到自己的医院来。同志们尊敬地称他为“断臂院长”,还称他是“最得力的供给部长”。
解放战争时期,黄永安先后担任华东军区卫生部后方医院院长、华东军区荣誉军人学校校长。他参加了著名的济南战役和淮海战役,组织领导了战场抢救伤员的战斗。在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战场,人们总看到一个右边衣袖扎在裤腰带上的人,指挥着医务人员、支前民工把一个个伤员抬下阵地,他就是黄永安。战斗一打响,他这个医院院长就在医院里坐不住,他总要带人到前线去抢救伤员。多年的医院院长生活,已养成了他的“职业习惯”。他常对人说:“救命比救火还急,在战场上,抢救伤员,一分钟也耽误不得。”
老年归故里,乡音不改鬓毛衰
新中国成立后,黄永安转业到地方工作。1951年秋,黄永安返程家乡看望老母亲,从济南乘火车到柳州,又转坐汽车到东兰,受到东兰县领导的热情款待。当时,他的家乡凤山县尚未通公路,东兰县委特意为他准备了一匹好马,让他骑回凤山。经过一天的跋涉,黄永安终于回到了阔别二十多年的故乡。他谢绝了凤山县委、县政府的挽留,迫不及待地要回老家去见母亲。
踏上故乡的土地,黄永安百感交集。他是在天快黑时才走进村的。从土地革命战争到解放战争,老里村经历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多次洗劫,全村先后有上百人惨遭杀害。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家乡没有什么变化。路,还是二十多年前他走过的那条路;家,还是原来那个破败茅草房的家。就连家门口那棵苦楝树也没变,只是显得更苍老了。黄永安来到自家门口,从竹篱笆编成的门缝往屋里张望,只见火塘边孤零零地坐着一个瘦弱矮小的老妇人。黄永安心头一阵悲凉,泪水不由自主地脱眶而出。他知道,眼前这个老妈,就是他日思夜想的老母亲了!
自从黄永安18岁跟随红军北上以来,就再也没有见过老母亲,黄母以为儿子牺牲了,再次见到儿子时黄母泣不成声。母亲摸着儿子空荡荡的右衣袖,问道:“你的右手呢?”
黄永安对母亲说:“儿子打仗时弄丢了。留着一条命回来见你老人家,总算是老天有眼!”
母亲连连说:“回来就好!回来就好!妈不图什么,妈还有一口气,就是想见你一面!”
在家的日子里,黄永安和母亲形影不离。由于公务在身,黄永安跟母亲相处了不到十天时间,就返回济南工作了。
1972年11月4日,黄永安因病在柳州逝世,享年60岁。这位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奋斗了一生的老红军,临死前叮嘱他的亲属说:“我死后,把我的骨灰送回家乡埋葬,就埋在我母亲的坟边,我想看到家乡的穷乡亲们过上富裕的日子。”
黄永安逝世后不久,他的亲人为了实现他的遗愿,把他的骨灰带到凤山县安葬。如今,凤山的乡亲们已开始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九泉之下的老红军,应该得到安慰了。(凤山县纪委监委 凤山县委党史研究室 整理)
编辑:杜建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