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桂古代清官廉吏|张栻:破除迷信 重民宽民

来源:广西纪检监察网 作者:刘晓霞 发布时间:2022年05月20日 11:12 打印

  张栻(1133-1180),字敬夫,号南轩。南宋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人。中兴名相张浚之子。曾在广南西路(今广西)任经略安抚使。

 

  张栻是与朱熹齐名的理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主张“重民”,提倡“宽民”“养民”“富民”和“教民”,而且“治其实而不为虚文”。在其从政治国,特别是十多年的地方官生涯中,张栻勤政爱民,宽缓不苛,减赋济贫,关心民间疾苦,努力实践了自己的“重民”思想。

 

  张栻因正直被宰相虞允文排挤出朝廷,在长沙以学授徒、著书立说,纵情山水。三年后(1174)又被皇帝昭出,除任原职,还任静江知府,经略安抚广南西路及广东雷州半岛和海南岛。

 

  广西地处岭南,蛮荒多盗,溪峒部落间相互仇杀,百姓生活困苦。张栻到任后亲自上门与各溪峒酋长结拜,规劝他们消除积怨,和睦相处,不得掳掠仇杀。经过艰苦细致的工作,广西“群蛮帖服”。

 

  张栻发现当地官府抬高盐价,侵夺盐运利息,从中渔利,便亲自兼管漕司,拿出约四十万缗用于建仓运盐开支;又奏请朝廷新立法规,今后漕司若再多取盐税,擅行抬价,均以违制议罪。还奏请减免修仁、阳朔荔浦三县赋税,使民众得以休养生息。

 

  朝廷年年到广西横山寨买马以应军需,却有地方官员趁机侵扰百姓,从中牟利。官府买不到好马,百姓更无端受害。张栻深入实地,明察暗访,悉知其中之弊,疏到六十余条款,申奏朝廷,通通革除,马政为之一新,边民称颂,争先将好马牵来卖给朝廷。

 

  就职到任后,历访所属地区,积极了解当时社会风俗,他发现广西境内存在很多迷信的陋俗,如百姓有灾病信巫医邪说,丧葬铺张浪费等。他取缔陋俗,破除迷信,用理学的思想改变社会风俗,通过教化达到社会治理的目的。《谕俗文》写道:“访闻愚民无知,遇有灾病等事,妄听师巫等人邪说。访闻婚姻之际,亦复僭度以财相徇……婚姻结好,岂为财物。访闻乡落愚民,诱引他人妻室,贩卖他处,谓之卷伴。”明文规定不得妄听巫师,反对铺张浪费,禁止买卖婚姻,拐骗贩卖妇女。并告诫民众不要遇有灾病等事,妄听巫师之邪说,归罪祖父坟墓不吉“发掘取棺”。“曾不知丧葬之礼,务在立于哀敬,随家力量使之者以时归土,便是孝顺,岂在侈靡?无益之者,有害风俗。”张栻主张移风易俗,提倡薄葬。在婚俗问题上,张栻反对铺张浪费“访闻婚姻之际,亦复僭度,以财相循,以气向高,惟帐酒食,过为华侈”。因此,他提出“婚姻结好,岂为财物”。对于广西境内“诱引他人妻室,贩卖他处”的社会陋习,张栻斥之伤风败俗,一方面给予教育,另一方面立法惩处,如有违反,“官司自合严行惩治”。他用法律的手段保障社会治理的实行,其态度可谓严明。

 

  张栻十分重视倡办教育事业,积极兴办地方学校。他认为兴办学校的主要目的是“明人伦”,“人伦之在天下不可一日废,废则国随之”,故“有国者之于学”“不可一日而忽”。他所辖地区的教育条件和社会风气大大改善,道德风尚新,为当地的人才培养和道德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张栻还积极对当地少数民族实行道德教化,妥善处理好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

 

  张栻任职四年,政绩卓著,广西政通人和。

 

  淳熙七年(1180)二月二日,年仅四十八岁的张栻逝世,消息传出,孝宗皇帝嗟悼不已。他去世时,贤士大夫和江陵、静江广大百姓都很伤心,无不哀悼这位清正廉洁的父母官。(南宁市青秀区纪委监委 整理)

编辑:刘亭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