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桂清官廉吏|于成龙:罗城知县 天地良心

来源:广西纪检监察网 作者:秦启泷 发布时间:2022年04月28日 16:37 打印

  在古代,一座城市,往往会因一个伟大人物的到来而移风易俗,文化昌行,比如柳宗元之于柳州,韩愈之于潮州。韩柳二人,给当时还处于文化荒漠状态的柳州和潮州注入了文明的灵魂,堪称城市精神的塑造者。而地处偏僻的广西罗城县,曾经也有过这样一位重要人物驻足于此,那便是被康熙皇帝赞为“清官第一”的——于成龙。

 

  于成龙是山西吕梁人,生于明朝万历四十五年,也就是1617年。他命运多舛,历经明末清初的战乱,年轻时又屡试不第,但他始终抱有“誓勿昧天地良心”的理想。1661年,机遇终于到来。在接到清政府的任命后,于成龙不顾家人反对,毅然远赴广西就任罗城知县,由此开启波澜壮阔的仕宦之路,时年已45岁。

 

  罗城,作为于成龙职业生涯起点的“福地”,在当时可是一点也不“福气”。据史料记载:“罗城盛瘴疠,方兵后,遍地榛莽,县中居民仅六家,无城郭廨舍。”一座堂堂县城,经过连年战乱,竟只剩下6户居民,城墙和房舍皆被摧毁殆尽,连办公住宿的地方都没有,何其惨烈啊,于成龙只得寄居于破庙之内。又逢盗贼横行,社会治安相当严峻,前两任县令,一个被叛乱者残忍杀害,一个在绝望和恐惧中挂印而去。于成龙不畏凶险,迎难而上,决心振兴罗城,不久便以雷霆之势推出三大措施。

 

  明申保甲,整治匪患。迅速召集官吏,安抚百姓,明确和重编保甲制度,采取“治乱世,用重典”的方法,大张声势地“严禁盗贼”,一旦有匪患发生,及时抓捕归案,审问清楚就立即处决。对于顽固抵抗者,坚决打击,毫不手软。如此三年,罗城境内匪患逐渐肃清,百姓得以有安定的生活环境,专心从事生产。减轻徭役,发展农业。一方面请求朝廷减轻罗城人民的赋税,推行“减盐引”,严惩腐败的盐吏,查封奸商,鼓励流商参与竞争,不允许官商独家经营,很好地稳定了盐价与物价,大大减轻了百姓的负担;一方面鼓励百姓积极发展农业,采取“勤而获者旌其门,惰而荒者群言以辱之”的方针,很快,罗城的经济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兴办学校,移风易俗。于成龙作为儒家文化的拥护者和推广者,自然也十分重视当地的文化教育建设,面对罗城民风犷悍,百姓受教育程度非常低的情况,他开始建设“学宫”,面向瑶、壮族农民家庭广收学生,亲自登坛授课,同时大力革除旧习,移风易俗。自此,罗城文风大盛,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经过七年的有效治理,罗城大兴,于成龙给罗城带来了极大的“福气”,因此深受百姓爱戴,而他本人也与民相爱如家人父子,很好地诠释了“从人民群众中来,到人民群众中去”的道理。他为官清廉,始终坚持廉洁为政,以民为本,克己奉公,勤俭持家。因在罗城的突出政绩,于成龙被举荐为广西唯一的“卓异”,随后升任四川合州(今重庆合川)知州,离开罗城之时,竟然连路费都没有,让百姓又痛心又崇敬。之后,于成龙官越做越大,最高至两江总督,但其一心为民的清官本色未曾改变。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都说过:“心无百姓莫为官。”而于成龙就这样一位心里装的都是百姓的好官。(永福县苏桥镇纪委整理)

编辑:杨意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