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安县精准监督助力“碧水保卫战”

来源:广西纪检监察网 作者:吴浈慧 陈光科 发布时间:2022年04月18日 17:12 打印

“哇,你看,好漂亮的花,这澄江河还真是一条‘会开花的河’呀!”“是呀,那是海菜花,国家三级重点保护植物,非常珍贵的,仅在云贵两广的无污染水域才会盛开。”……

 

进入4月以来,在都安瑶族自治县境内的澄江镇,河面上开始呈现白花点点,浮水而开的海菜在水中摇曳,美不胜收,吸引了游客前来观赏打卡。

 

初夏将至,澄江河清澈碧绿,水草丰美,河面上开满了星星点点的海菜花,洁白的花朵如玉珠般滚落在碧玉溪流中,形成一道独特的生态景观。(吴双/摄)

 

“会开花的河”,是该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生动缩影,也是该县纪委监委强化政治监督、推动生态环保领域执纪问责落细落实的成果。

 

近年来,该县纪委监委坚持把全面推行河长制作为打好打赢“碧水保卫战”的重要保障,强化监督执纪问责,积极推进水环境整治,助推河长制实现“河长治”,辖区河流的“颜值”“气质”不断刷新。

 

“为全面提升水环境治理,我们要求相关纪检监察组和全县19个乡镇纪委常态化开展专项监督。”该县纪委副书记、监委副主任陆巍然介绍,都安境内河流众多,共设立县、乡(镇)、村三级河长达239人,“河长制”责任的落实成为全县纪检监察机关的监督重点。

 

“上一次巡河是什么时候?有多少人参与巡河?巡河过程中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围绕“县河长一月一巡,乡(镇)河长一旬一巡,村河长一周一巡”,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成立水生态环境保护专项督查组,深入江河一线,严查河长巡河制度落实不到位、巡河工作流于形式等作风问题,扎实推进“河长制”工作常态化运行。

 

该县纪委监委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专项监督。线上,定期查阅“河池河长通”APP系统,掌握各级河长巡河纪录、问题发现及整改情况,提醒河长按期巡河、解决存在问题。线下,则通过明察暗访、实地察看、调阅“河长制”履职工作台账、谈话访谈等方式,认真查看河道面貌保洁、水域状态、岸线管护、河长制公示牌设置等情况。

 

该县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认真履行河长制工作第一责任人职责,召开9次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河长制工作,并带头深入实地巡视督查,现场办公解决困难问题。

 

“监督检查中,一发现问题,我们就通过下发工作交办单、督办通知等方式,强化跟踪监督、整改落实。” 陆巍然介绍,去年以来,在纪检监察机关的跟进监督下,全县各级河长严格执行巡河及治理制度,共巡河1.14万次,发现“四乱”问题17个,完成整改14个,整改销号率达82.35%。

 

横穿县城的澄江河是都安瑶族自治县的母亲河。阳光下的澄江河河水清澈,蓝里透绿,如同湖水一般,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李雪松/摄)

 

都安县域河道砂石资源丰富、区域广,为防止非法采砂破坏水环境及其生态平衡,该县纪委监委重拳出击,向非法采砂“亮剑”。

 

“我们紧盯采砂规划编制、采砂审批、项目监管、公共资源交易等关键环节,督促相关职能部门全面梳理权力清单,认真查找廉政风险点,及时堵塞监管漏洞。”该县纪委常委、监委委员吴艳宁说,该县严查非法采砂背后的腐败和“保护伞”等问题,督促完善河道采砂管理长效机制。

 

在纪检监察机关的监督推动下,该县创新建立“河道管理联合执法”工作机制,与邻近的忻城、马山、大化等县联合执法11次,积极构建跨区域的联动协作执法平台。县纪委监委“嵌入式”监督,全程参与联合执法巡查。截至目前,全县实施水土保持项目,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909.3公顷,建设和治理生态护岸总长21.86公里,建设码头38座、排水涵洞23个,封育治理面积1909.3公顷,水源保护2处。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振兴的支撑点,更是普惠民生的福祉。”该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监委主任奉明表示,全县纪检监察机关将持续把监督融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各方面、全过程,跟进监督、精准监督、从严监督,以有力监督守护河畅水清好生态。(都安县纪委监委)

编辑:杨意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