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故事|永不忘却的纪念

来源:广西纪检监察网 作者:韦妲 发布时间:2022年04月15日 16:28 打印

  壬寅虎年清明,因为疫情无法返乡扫墓,遗憾中翻开泛黄的老照片,恍然发现爷爷离开我已有23年的光景。那个高高瘦瘦的老人,总是喜欢穿一身军绿色的中山装,帅气的鹰钩鼻梁上架着老花镜,他热爱读书写字看报,尤其重视晚辈的学业和教育。他最喜欢和我讲年轻时在部队从军的经历,最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吃水不忘挖井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1949年初,新华社发表中央军委命令,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桂滇黔边纵队。年仅14岁的爷爷背起单薄的行囊,跟随边区纵队八十八团踏上了自己的军旅生涯,他到达百色后被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参与到向国民党中央军和地方武装发动猛烈进攻的斗争中。他睡山洞吃草根,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中辗转历练,多次荣获个人勋章,也正是那个时期,爷爷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4年复员返乡后,爷爷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投身到家乡建设的队伍中。他自主学习法律知识,成为乡里人民调解委员会成员,负责本村纠纷调解工作。在那个教育匮乏的年代,能读书认字本身就是一件难得的事,爷爷也倍加珍惜自己的工作机会,村民调解的活儿一干就是很多年。

 

  我的老家地处“九分石头一分土”的大石山区,虽说都是一个村的,但是弄屯之间隔着很多山头,交通极其不便利,在爷爷那个年代出门基本靠步行。童年印象中,总是有很多风尘仆仆的陌生人到家里寻求调解和帮助,男女老少,家长里短,爷爷总会耐心听完对方的倾诉,详细记录对方的姓名和家庭住址,认真翻阅相关的文件和条规,然后回到村委报备商量。等忙完家里的农活,爷爷就拿上手绘的简陋地图,踏上了翻山越岭调解说理之路。弄黎屯三队的黄家和蒙家因为地界起了纠纷,那就翻出以前生产队的田户政策和地图给他们重新测量;弄豆屯的群众投诉生产队干部私吞布票粮票,那就先到村供销社查看布票粮票的签领记录,再分别找群众和干部谈话了解情况并答复……诸如此类,年复一年。爷爷努力为身边的群众解决实际难题,积极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责任和使命,村里人都亲切地叫他“讲理公”。

 

  据我的姑姑们回忆,那个年代物资匮乏,大部分家里都吃不饱穿不暖。为了不给老乡们增加负担,爷爷每次出门调解都会用野麦菜和着玉米面做成几个团子随身带上。饿了就吃个团子,渴了就凑几口山泉水,晚上再晚也会坚持赶回家。有一次去的村屯太远,爷爷只能摸黑赶山路回来,不料一脚踩空掉下十几米深的崖壁,靠着砍柴的老乡发现才救回一条命。即便是这样,爷爷对调解工作的热情从未褪减,反而经常教育子女要“懂珍惜,知感恩”。在爷爷的影响下,我的父辈叔伯也积极应征入伍,在青年时代主动经受身体和意志的磨砺,爷爷每隔一段时间就写信鼓励儿子们在部队要磨炼意志、练就本领,争取早日光荣入党。谆谆善诫,字字如金,泛黄的信件堆满了爷爷的书架,这不仅仅是一名老党员的舐犊情深,也是对良好家风家教的营造和传承,更是我一直以来坚定对党绝对忠诚的政治自信之源。

 

  加入纪检监察队伍两年多的时间,亲眼见证身边的同事头顶星月,奔跑在反腐倡廉的时代前沿,他们踏着时代的激越鼓点,用忠诚、干净、担当的铮铮誓言迎接新生的红日。我仿佛就跟当年的爷爷一样,义无反顾背起行囊,和身边的“铁军”战士一起坚定信仰不惧艰难,直面挑战迎难而上。当我看到昆仑镇“一事一议”案件被查处后群众拍手叫好;当我看到患有重症肌无力的粟大叔终于在家门口“一站式”报销拿药;当我看到那腊坡93岁的曾奶奶大声唱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生活”……我仿佛能感受到爷爷当年翻山越岭“为人民服务”的自豪和骄傲。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广大纪检监察干部的奋斗目标,只有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守初心,才能为“人民满意”这份崇高而神圣的荣誉增添光彩。

 

  四月思念长,八桂风正扬。壮乡大地依旧歌声嘹亮,“建设壮美广西、共圆复兴梦想”的画卷正熠熠夺目。这些美好的画面爷爷是看不到了,但是作为后辈,我当拿起画笔,继续描绘他期待中的壮美河山。作为一名革命军人的后代,我当以史为鉴,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用永不忘却的纪念来坚定理想信念,发扬斗争精神;作为一名新时代的纪检监察干部,我当面向未来,强化责任担当,永葆工作热情,乘着时代的春风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南宁市兴宁区纪委监委)

编辑:刘亭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