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桂古代清官廉吏|费贻:清廉有节 “五廉”美名

来源:广西纪检监察网 作者:刘晓霞 发布时间:2022年04月15日 11:54 打印

费贻,东汉四川南安人,合浦郡太守。费贻是富有贤名之人,在乡中以操守著名,与李业、谯玄、王皓、王加有南安“清廉节义五杰”之誉。

 

合浦郡(现北部湾城市群部位)是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汉武帝所置,后又称“廉州”。廉州是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设,唐朝《元和郡县志》云:“以其地有大廉山故名廉州。”

 

而大廉山的得名,史籍也有说法。《大清一统志》记载:“东汉费贻任太守,有廉声,去日百姓追送至此,遂以名山。”

 

这段短短的史料,讲述了“廉州”得名的来历,也记录了一个大清官动人的历史故事。这个清官就是被称为“节义至仁”的东汉合浦太守费贻。

 

费贻,《蜀中名胜记》载:“费贻宅,蓍草生焉,常有五色云气覆其上。”他“少好学,有志操,为乡党所推重。”西汉末年,王莽专权,天下大乱,群雄割据。当时费贻已颇有声望。公孙述据四川为王,到处招揽人才,多次请费贻出山相助。费贻为官的理念是“不避乱世避恶君”,他极不愿为公孙述这种人卖力,为了躲避公孙述的“热情聘请”,他到深山隐居起来,而且不惜装疯卖傻,用漆树汁淋遍全身,使身上长满疥癣,如此“退藏山薮十余年”,才躲过公孙述的纠缠。

 

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政权后,听说费贻的故事,多次派遣特使邀请费贻人朝。据史籍记载,费贻朝见汉光武帝刘秀时,刘秀说:“寡人思卿久矣,未能得见,今幸屈至,喜跃弗胜。”费贻答说:“臣恨无才佐事陛下,既蒙恩诏,敢自违乎。”汉光武帝大喜,立即下诏封费贻为合浦太守。


  费贻为官清正廉洁,爱民惠民,为合浦百姓办了许多好事。费贻到合浦后,看到合浦郡民多以采珠为业,农田荒芜,粮食缺乏的现状后,大力推广农耕。他还亲自到农村劝农,手把手将农耕技术教给合浦郡民,并和老百姓一起耕田建屋,同吃同住,采取多种措施,奖励郡民开垦荒地,种植五谷杂粮和瓜果蔬菜,引进中原的竹筒水车、织麻养蚕等技术,还带领郡民修筑山塘河坝、水渠,由于修筑了水利工程,使水稻种植得以在合浦郡推广,合浦郡民的生活大步跨进了文明社会。合浦民众爱戴和拥护这位清廉勤政的贤太守。


  同时,费贻还大力推行“政清刑简”。“政清”就是执政清廉公正,勤政有为,施德惠民。“刑简”就是各种规章制度要少而精,都要符合百姓利益。他身体力行,做了大量有益于民生的事情。在费贻任满离职之日,合浦郡民不舍与太守分离,洒泪相送,扶辕百里一直将他送到郡界的天马岭,才依依惜别。老百姓热爱他们的贤太守,便将洒泪惜别之处的大山称为廉山,把所在的田垌称为大廉垌,把合浦江改名为廉江,把费贻在合浦带领民众所挖的井称为廉泉。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唐太宗因合浦境内有廉山、廉江,便将合浦郡改为廉州,取意为“弘扬廉洁勤政吏洽之风”。


  因为有了费贻这样的清廉名臣,合浦便有了廉山、廉泉、廉江、廉垌、廉州的“五廉”美名。这成了后世对清廉勤政的官德吏风寄情托意的喻物,也给后世为官者以深深的思索。 (南宁市青秀区纪委监委整理)

编辑:杨意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