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故事|藤条变“金条”

来源:广西纪检监察网 作者:吴浈慧 高东风 陈光科 发布时间:2022年03月29日 18:22 打印

  “瑶寨藤萝坡连坡,山藤变成金砣砣;藤编工艺了不起,飞洋过海销国外……”日前,都安瑶族自治县纪委监委乡村振兴产业督查组到地苏镇丹阳村调研,耳边传来阵阵乡土味十足的歌声。

 

  走进广西丹阳格林天然编织有限公司,只见20余名群众忙着割篾条、编织、焊接、打包装箱……嘴里还哼着山歌,忙碌却井然有序,一派热闹繁忙景象。

 

  地苏镇被誉为“中国竹藤草芒编织工艺品之乡”,藤编产业发展至今已有40多年历史。“我们的藤编产品远销美国、法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村委主任韦玉红自豪地说,该村形成规模经营的藤编厂有15家,是全县编织大村,常年从事编织加工的有1200多户2800多人。

 

村民们不用外出奔波,在家门口就能上班赚钱。(蒙东毅/摄)

 

  “我年纪大了,腿脚不方便,即使是这样,我每个月在家编篮子都还能挣800多块钱呢!”脱贫户梁春喜滋滋地说。一条条轻盈光滑的竹篾在她的手中上下翻飞,左右穿插,一个个精巧的藤篮便在她指尖上编织而成。就这样,小藤条变成了“金条”,严丝合缝地编织着村民的锦绣新生活。

 

  “藤条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乡亲们的‘钱袋子’也越来越鼓,成为我们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支柱产业。”县纪委副书记、监委副主任陆巍然介绍,去年7月该县被确定为国家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以来,县纪委监委就将藤条产业的发展列为监督工作重点之一。

 

  全县纪检监察机关坚持跟进监督、精准监督、全程监督,以常态化监督检查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藤条产业的发展,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纪律保障。

 

  在县纪委监委的监督推动下,地苏镇党委、政府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向企业提供“保姆式”服务,争取最优政策,为各藤编企业在用地、用工、仓储、物流等方面提供帮助。同时,联合人社、农业农村等部门开展技能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编织技能。

 

村民在切割篾条。(高东风/摄)

 

  为打响品牌,该镇利用粤桂协作帮扶资金260万元在丹阳村建设面积达600平方米的藤编非遗展示馆。县纪委监委、镇纪委对项目进行跟进监督,推动项目早落地、快见效。

 

  “目前,展示馆主体已经完工,百米藤编文化长廊也处于收尾阶段。”镇党委书记韦涛深介绍,展示馆建成使用后,将直接带动该镇编织大户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线上销售,实现线上线下融合,扩大全县竹藤编织产业品牌影响力。

 

  纪检监察机关的“嵌入式”监督,带来了良好的营商环境,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沃土。目前,该县现有自营进出口权的藤编企业26家,生产300多个系列、15000多个品种,受益村屯遍及全县19个乡镇,5万多人从事藤编产业。藤编半成品加工遍及10多个易地搬迁安置点,覆盖3000多户脱贫户,户均年增收1万元。

 

  “现在我们公司的订单逐月增加,每天都要加班加点才能满足国外订单的需求!”受益于良好的营商环境,广西丹阳格林天然编织有限公司负责人韦昌荣兴奋地对督查组说,该公司去年总产值达6000万元,同比增长50%,出口创汇900多万美元。

 

编辑:何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