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故事丨土货走出瑶山

来源:广西纪检监察网 作者:韦家生 发布时间:2022年03月22日 17:57 打印

  2021年5月,受组织委派,我成为了都安县隆福乡葛家村的一名驻村队员。

 

  都安瑶族自治县本是国家级贫困县,而隆福乡葛家村更是国家级深度贫困村,2015年贫困发生率为78%。因地理环境恶劣,加上都安县第一高峰拉甲山位于葛家村行政区域范围内,因此葛家村也被当地人称为“都安的西藏”。

 

  经过几年的脱贫攻坚战,葛家村彻底解决了“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并于2020年顺利脱贫摘帽。村里的重点工作由脱贫攻坚转向了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正所谓产业兴则乡村兴,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村级产业发展规划也提上了日程。为明确产业发展方向,2021年驻村伊始,我和第一书记深入全村19个屯的田间地头开展调研,并组织召开村民座谈会,充分听民声、察民情、知民意。

 

  村级产业既要顺应村情民意,又要具有可持续性和促民增收。因为葛家村平均海拔超过800米,地势较高,因此本地主要的农作物有黄豆、黑豆、玉米、火麻、红薯等。通过走访,深入了解市场需求及价格,综合亩产量情况,为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红薯便从众多农作物中脱颖而出,成为我们日后耳熟能详的“瑶山薯”。

 

  为论证发展瑶山薯产业的可行性,我们随后邀请了县农业农村局的技术专家到我村开展调研,论证大规模种植瑶山薯的可行性。经实地调研,专家给出“葛家村土壤肥沃、土质松软、日晒充足、昼夜温差大、气候适宜,为红薯最佳生长环境”的答复,加上我们的试吃体验,更坚定了发展瑶山薯产业的决心。

 

  发展瑶山薯产业的呼声在瑶山深处打响之后,乡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十分重视,乡党政主要领导第一时间下来调研。在听取我们关于瑶山薯产业发展思路的汇报后,乡党委书记苏俊先当场表态:“以一村一品为目标,因地制宜,择优发展本地特色产业是乡村振兴的一部分,乡党委政府全力从人力、物力、技术上给予支持”。

 

  为了坚定农户参与瑶山薯种植的信心,我们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干部挨家挨户宣传动员,讲明政策,分析利害。同时为了打消农户对瑶山薯销路的担忧,激发他们参与种植的积极性,我们在红薯上市前的八、九月份进行营销造势。

 

  我们驻村工作队员分别在朋友圈、驻村工作队交流群等发布瑶山薯预售信息,并配有瑶山薯成品精美图片,引得圈内群内热烈讨论,经过前期的大量宣传预热,农户嗅到了商机,他们不仅在原有土地种植,还积极开荒种植、管护。

 

  到了瑶山薯上市的日子,仅在朋友圈发一条瑶山薯带货信息,我们就收到了1200多斤的瑶山薯单子。我们靠直播带货、线下销售等方式,2021年第四季度我们一共为70多户贫困户销售了近10万元的瑶山薯,极大地鼓舞了农户种植瑶山薯的信心。

 

  因为瑶山薯产业尚处起步阶段,因此我们也面临着诸如物流成本高、入户收购成本大等问题。我们将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加强对种养专业合作社的引导,让合作社深度参与瑶山薯产业的种植、加工和销售过程,品相好的、长得匀称的瑶山薯将以商品的形式直接卖给消费者;品相较差的则用作饲料养殖;品相一般的,则经过深加工变成红薯粉,再面向市场销售。

 

  瑶山薯产业是葛家村因地制宜发展的特色产业,为农户创造了可持续的增收方式,极大地增强了作为曾经的国家级贫困村自主发展、自我造血的能力。作为葛家村的驻村队员,我希望把瑶山薯产业的故事一直讲下去。(都安县纪委监委)

编辑:何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