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诺千金”之精神扎根乡村振兴工作

来源:广西纪检监察网 作者:邓石坚 发布时间:2022年03月17日 11:33 打印

“共产党给老百姓的承诺,一定要兑现!”2018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大凉山深处的讲话语重心长、掷地有声。四川凉山地区曾是中国最大的深度贫困地区之一,被称作“最后的贫困堡垒”,如今,堡垒已经被攻破,实现了“一步千年”的发展跨越。经过八年持续奋斗,占世界近五分之一人口的中国,也历史性地摆脱了绝对贫困,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党最讲认真,言必行、行必果,说到做到。”掷地有声的话语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诺千金”。

 

踏上乡村振兴新的新征程,作为奋战在乡村振兴一线的青年纪检监察干部,要积极投身“三农”事业,争做基层“排头兵”,用实际行动彰显当代青年干部担当作为,脚踏实地兑现好向群众许下的每一个承诺。

 

当好“实干家”,不做“清谈客”。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作为驻村第一书记,要在工作中不断建强基层党组织,推动乡村振兴工作开展,不断提升为民办事服务、社会治理水平。作为龙圩区纪委监委派驻广平镇平山村第一书记,驻村以来,我不断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龙头作用,聚焦问题、突破难点、查缺补漏,让党员干部始终成为村民致富奔小康的“主心骨”。不断壮大集体经济,积极带动农民种植花生,2021年春季,平山村农户扩大种植花生规模,种植面积达200多亩,带动全村农民增收约15万元,本土优质花生米的出产也为平山村的集体经济——木榨花生油坊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根基。不断落实政策帮扶,充分发挥党的要有“敢为天下先”的责任担当,把党和政府的各项惠农利民政策用活、用好,努力成为乡村振兴的行家里手。

 

当好“村里人”,不做“钦差大人”。驻村,就要真正地下沉,融入村里,说话、办事都要从村里出发。工作中要勤跑腿,多看多听。只有近距离触摸到贫困的角落,才会对基层有更真切的了解。“红色政权”根植于人民,实现乡村振兴、集体经济的振兴,归根结底还是人的振兴,提高脱贫户的内生动力,激发致富热情。通过走访村落,摸清村情民意,既为工作开展打下基础,也更好地拉近了与父老乡亲的距离,这样才能针对不同的家庭情况,更好地为他们谋划致富的点子。在走访过程中,还能及时调解民怨纠纷,实地勘察乡村项目,在坚持和“村里人”一起谋事创业中加深对农村工作的认识,使自己成为和群众“同坐土炕头”的“村里人”。当好了“村里人”,才能更好找准工作的着力点和突破口,精心干事,狠抓工作落实,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狠劲和坚持把每一项任务落实落细。

 

当好“主心骨”,不搞“一言堂”。“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村级党组织是党的组织体系的“神经末梢”,增强村级党组织的创造力、战斗力、凝聚力,是“第一书记”的政治任务。只要是有利于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的工作,“第一书记”就应当仁不让地主动担责。在驻村工作中,要严格开展三会一课和党员活动日,落实好党员积分管理制度,促进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好“主心骨”作用,坚持每月召开“微党课”,锤炼坚强党性。同时,正确处理好与村“两委”班子成员的关系,做到到位不越位,对村级各项事务做好指导、协调、服务等方面的工作。虚心听取当地干部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努力实现下派一人,带动一片、致富一方的良好效应。

 

作为驻村的纪检监察干部,既是推进乡村振兴的执纪者、监督者,在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肩负着重要职责,同时在全面加强驻村工作队员作风建设、促进工作落实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要时刻树立先干一步、多干一些、胜干一筹的理念,做到党性更要强、律己更要严、心胸更要宽、作风更要硬,先行一步,勤学、实干、严纪,当好作风转变的排头兵,以优良的作风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职责。

 

驻村工作虽然平凡,但是却守护着一方净土,与老百姓血脉相连。因此,无论历史如何变迁,时代怎样发展,作为纪检监察系统派驻的第一书记,要时刻牢记打铁必须自身硬,懂得干净担当,这样的人生才能活出活出超脱;还要牢记职责使命,振兴乡村,带头致富,人生才有意义,才能活出精神。(作者系梧州市龙圩区纪委监委驻平山村第一书记)

编辑:林贵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