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世权:勤廉守粮人
“我去北京得到过毛主席的接见,那是1967年,全国各地1000多名守粮人乘坐80多辆客车去中南海见的毛主席。”一个普普通通的乡村守粮人何世权,有着去北京参加全国粮食系统先进工作者表彰会的经历。谈起当时的情景,何世权记忆犹新、难掩自豪。
何世权1951年参加工作,曾在阳朔县9个乡(镇)辗转做过粮仓保管员和粮库管理工作。
“那个年代的粮仓比较简陋,存粮技术比较落后,想要保证粮食的品质全靠人力。”何世权说,要做好谷仓卫生、预防好虫害,还得把好收粮关,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每天天刚蒙蒙亮,他就起床了。一把竹扫把划过粮库的包干区、晒坪、路面、花圃,每一个角落都不落下。每次库里进行仓房集体大扫除,他总是最后一个离场,主动对打扫过的地方逐一检查,默默进行扫尾工作。
为了有效防止虫害,何世权每天穿梭在十几个仓库里,测粮温、查霉变、找虫害。“宁流千滴汗,不烂一粒粮”,他常常这样告诫自己。天气炎热的时候,他会对仓内的苞谷进行筛虫,多则一个仓抽选七八个点,少则三四个点,汗水总是浸湿他的背心。
“要把好收粮关,还是要下一番功夫的。”何世权说,抓好入库粮品质是保管工作的基础。要核对每一位队员上交的公余粮数量,提前做好登记,避免错漏。苞谷有虫、稻谷没晒干、有秕谷和杂草的不能收,确保潮粮、虫粮不入库。
“何所长,乡里乡亲的,你就通融通融呗!”粮食收购期间,经常有村民以次充好、弄虚作假,还常常打“感情牌”。
“不行!张五四,你的稻谷里面掺了秕谷和杂草,自己到边上用风车处理好!”
“李九斤,你看看,稻谷都没晒干!挑回去!晒干了再过来上称。”
“还有你,廖连弟,你把箩筐里的稻谷倒到谷垫上检查看,里面藏了石块吗?”
面对何世权的铁面无私,那些想投机取巧的村民面面相觑,都心虚地回去了。
“我是农民的儿子,清白做人,干净做事是我恪守的准则。”何世权用他日复一日的坚守,保管的粮仓从未失误过。“无虫粮仓”成为全国粮食仓储工作的典范。
1980年,何世权光荣退休。退休40多年来,何世权就从没买过新衣服,他觉得没有必要铺张浪费。
“我身上这件蓝色的呢子大衣是五十年代买的,现在还好暖和!”何世权穿了近70年的衣服,尽管袖口已经缝上整齐的补丁,依旧干净整洁。
“我这块手表的表带断了,但是还走得很准,以前每天和收音机对时间,收音机坏了以后,现在都和电视机对时间了。”何世权从裤子口袋里掏出一块老旧手表。
一个老式的铝制饭盒,木质提手,尽管被磕得凹凹凸凸,何世权一直舍不得扔掉。
旧物利用也是何世权拿手好戏。包装盒的手提改造成水杯的把手,旧皮带、螺丝钉、抽绳在他的巧手下变成了凉鞋。
“父亲一直教导我们‘兴家之道,能勤能俭’,让我们受益无穷。”何世权的儿子说。
“我现在每个月有4000多元的退休金,日子越来越好了,要感谢共产党啊!”何世权说,他年轻时参加生产队的劳作,每月的工资按工分结算,生产队管伙食,只发放少许工钱,仅够买肥皂、牙膏。参加工作初期,采取了月薪制,每月工资由10元逐渐增加到20元,1980年退休时,每月退休工资50元。现在,何世权每月退休工资好几千块。晚年的丰衣足食、乐观豁达让他看起来依旧精神矍铄。
据村支部书记介绍,何世权几十年来坚持缴纳党费,一个月都没落下。今年还坚持参加支部党史学习教育,每一次党员会议也从来不缺席。
“我们在逐户动员村民接种新冠疫苗的时候,考虑到何爷爷的高龄,没有动员他接种。”旧县村的志愿者说,“但何爷爷却说,自己是一名老党员,应该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发挥先锋带头作用,主动接种疫苗。”今年夏天,在志愿者和爱心专车的接送下,年过百岁的何世权成了该镇年龄最大的新冠疫苗接种者。
何世权的起居室里,一只老旧的皮箱搁置在床头,棕红色的外漆斑驳脱落,开裂的皮边露出缝隙。他说,这只皮箱跟随他近60年了,陪伴他去过北京,凝聚着他一生的“粮情”,见证过他守粮人的一生。
“这是党中央给我发的纪念章!”面对来访者,何世权小心翼翼地拿出了“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红色的绶带鲜艳夺目,金色的党徽熠熠发光。
年过百岁初心不改,经历过新旧两个时代的何世权“不忘初心、秉承粮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一位共产党人历久弥坚的本色。(阳朔县纪委监委)
编辑:林贵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