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党史故事|王闻识:以笔为戈制造“纸弹”的红色报人

来源:广西纪检监察网 作者:苏龙 卢德仁 发布时间:2022年03月15日 09:40 打印

  王文栻(1911一1942),化名王闻识,壮族,中共党员,籍贯南宁市江南区江西镇智信坛仓坡,革命烈士。

 

  王闻识数次被捕入狱,虽经酷刑,从未泄露党的机密,曾与莫文骅被捕一同关押。抗战时期,他牵头在浙江创办《民族日报》,积极宣传党的持久抗战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影响力辐射杭州、嘉兴、湖州、上海一带。王闻识才识过人,写出一篇篇令日伪胆战心惊的战斗檄文,写出一篇篇揭露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批判文章。他采访过新四军政委、副军长项英,当面聆听过周恩来同志教诲。“皖南事变”后被捕,送押国民党上饶集中营囚禁,与著名作家冯雪峰(解放后任中央宣传部部长)同囚室,为当时赫赫有名的狱里中共文化人士“七君子”之一。

 

  1926年春,王闻识(当时名为王文栻)考上了省立第一中学,与莫万成为同班同学,王闻识小莫万一岁,两人同时加入共青团,办报,搞学运,支持工农革命。莫万家境殷实,王闻识家境贫困,但贫富不妨碍他们之间建立亲密的同学友谊,后来发展为革命友谊。1927年5月,两人一起被捕入狱,被关在同一牢房。大半年后两人被释放。王闻识通过组织到上海继续从事革命工作,莫万则到百色参加革命武装斗争。

 

  这莫万即是莫文骅,亭子村人,后来成为开国中将、新中国南宁市首任市长;王闻识,智信村人,是以制造“纸弹”对付汪伪奴化宣传、威震江浙沪一带的共产党著名报人。两个邕城老乡,一个在邕江边长大,一个在左江边长大,历史巧妙地把这两个传奇人物紧紧地关联在一起。

 

  莫文骅对王闻识一定是欣赏的,因为在《莫文骅回忆录》里提到早期学校革命活动时点到了十几个有名有姓的战友,但是给王闻识的笔墨是最多的。莫文骅回忆,两人被捕入狱后,王闻识与狱友一道勇敢地与敌人作斗争,不屈服敌人刑讯逼供,不惧怕恶劣环境,不透露革命秘密,不出卖同志。即使敌人当着他们的面,把其他同志押出去枪毙,王闻识也不屈膝变色。

 

  第一次入狱期间,王闻识一定见多了共产党员的舍生取义,所以日后无畏牺牲,愈挫愈勇。《莫文骅回忆录》里写道:“……这时,军校难友、共产党员周飞宇来到我们牢房门口,向其好友王文栻告别。因周的手已被反绑,无法与王文栻握手,他提议说:‘我们来一个俄国礼吧!’王文栻明白他的意思,便趁房门未锁,冲出门与周抱头吻别,情景极为悲壮!……”

 

  正因为坐过牢,见多了生死离别,王闻识练就了大无畏革命精神,出狱后继续以笔为枪,投向反动派和日伪……

 

  王闻识是硬汉,但他坚硬的躯体里其实隐藏着一颗对革命同志柔软的爱心。皖南新四军药品非常紧缺,王闻识多方打通各种渠道,买到一批盘尼西林药品送到皖南慰问新四军。他第四次被捕入狱被关在上饶集中营时,做通狱卒工作给狱外同志传纸条,帮助筹措经费作为同志们越狱后的路费。“七君子”中其他五人都越狱成功。因冯雪峰有病,王闻识便留下来照顾他,冯雪峰催他走,他不肯,说:“我不会抛下你的。”当冯雪峰得以出狱时,瘦骨嶙峋的王闻识把一百元钱塞进冯雪峰的衣袋里说:“你拿去,下世再相见!……”彼时上饶集中营难友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无王即无冯。

 

  王闻识是有谋的。他利用时任浙江省政府主席黄绍竑的广西同乡关系,积极争取创办《民族日报》,亲自写下了创刊誓言:“用文化特有武器,配合政治进攻,粉碎敌(日)伪文化侵略。” 这份名为国民党浙江省政府主办的报纸,实为由共产党掌控进行爱国抗日宣传的阵地,因为王闻识任用大批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在报社担任重要岗位,还组织成立了中共民族日报社特别支部并担任书记。在统一宣传口径时,王闻识要求宣传基调不宜太红,但要本着“国家至上、民族至上的立场去办报,跟敌伪汉奸作无情的思想斗争”,前方将士和沦陷区人民称赞《民族日报》“笔杆子胜似枪杆子”“笔锋胜似坦克”。《民族日报》影响波及杭嘉湖、上海以及广西等地,被誉为浙西抗战的一面旗帜。由于报纸积极宣传抗日,反对分裂投降,引起国民党反动派不满,下令改组报社,王闻识迫于无奈离开报社,却在报社安排了部分共产党员继续隐蔽坚守。报纸的导向、文风依旧,难怪当时人们说,《民族日报》依然是没有王闻识的“王闻识”在办报。该报自然成为日伪眼中钉,敌寇派岀飞机对报社进行投弹轰炸,这应该是在世界战争史上仅有的炮弹对“纸弹”的疯狂报复吧。

 

  这位以笔为戈的红色报人,曾经四度入狱:1927年在南宁第一次被桂系军阀逮捕,关押大半年;1929年被上海英租界巡捕房逮捕,囚禁三年余;1934年第三次被捕,被国民党反动派囚禁于杭州浙江陆军监狱,被关押两年多。每次入狱,他始终不惧敌人的严刑峻法,坚持革命理想,积极团结狱中同志作斗争。皖南事变后的1941年3月,王闻识再次被捕,被国民党顽固派押解到上饶集中营(之后集中营迁到福建建阳)囚禁,饱受敌人摧残,又感染痢疾和疟疾,没有得到及时救治,第二年的10月10日,这位被誉为“不屈报人、民族喉舌”的英勇斗士病逝于福建建阳。 (南宁市江南区纪委监委 整理)

编辑:刘亭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