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则无骄气,无怠惰之气

来源:广西纪检监察网 作者:李园 发布时间:2022年03月08日 18:22 打印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强调,年轻干部守住守牢拒腐防变防线,要层层设防、处处设防。

 

  曾国藩在家书中写道:“敬则无骄气,无怠惰之气。”心有所畏,才能时刻以如履薄冰的谨慎、如临深渊的戒惧,始终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境界,不存非分之想、不图虚浮之荣、不谋特权之利,清白做人、干净做事。

 

  面对复杂社会思潮的影响、形形色色的诱惑,青年党员干部要始终心存敬畏,自觉筑牢拒腐防变坚固防线,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做到原则不动、底线不松。

 

  敬畏信念,方能无坚不入。翻开年轻落马干部的忏悔书,“理想信念缺失”“忽视对党章党纪的学习”“背离党的宗旨”……从此类字眼不难发现,理想信念滑坡、坍塌是他们走上违纪违法违规道路的重要原因。古人说:“志之所趋,无远勿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意思是说,志存高远的人,再遥远的地方也能达到,再坚固的东西也能突破。作为党员干部,我们的志向就是入党时的初心。无论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发展时期,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共产党人的初心始终不变。这初心,是我们必须为之奋斗的理想和信念,也是激励和支撑我们不断前行的精神动力,值得我们永远追求和敬畏。对于党员干部而言,敬畏理想信念,具体来说,就是要对组织、权力、法纪和人生怀有真真切切的敬畏之心,把好理想信念的“总闸门”,节制自己的言行和欲望,在诱惑面前不动心,得意之时不忘形,法纪面前不摔跤。

 

  敬畏权力,方能权为民所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守住权力关,始终保持对权力的敬畏感,坚持公正用权、依法用权、为民用权、廉洁用权。权力并非与生俱来的,是人民赋予的,包含着人民的重托和党的信任。对权力保持一颗敬畏之心,是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政治素养。然而,少数领导干部滥用权力、公权私用、为所欲为……这些都是对人民赋予权力的蔑视和亵渎。领导干部对待权力要始终保持一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紧张感、危机感,深刻领会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就是职责所在。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党纪国法是党员领导干部掌权用权的戒尺,是高悬在我们头顶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敬畏权力,就必须始终如一敬畏党纪国法,用纪律管束与鞭策,用法律制约和规范,坚持依法依纪依规用权,努力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

 

  敬畏人民,方能赢得群众好口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使我们党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敬畏之心须臾不可忘却。领导干部要始终保持对人民的谦逊之情和敬畏之心,要常思民生之艰难,常查百姓之疾苦,做到站起来是把伞,为百姓遮风挡雨;俯下身是头牛,为人民鞠躬尽瘁。要实实在在地从心理上尊重群众,“敬人者人恒敬之”,只有真正尊重群众,群众才会认同干部,真心拥护干部,支持干部的工作,内生的动力才能调动起来。要在感情上融入群众,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对群众的冷暖疾苦感同身受,满怀真情、热情和激情帮助群众解难题。“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以敬畏之心对待人民群众,以心换心、以情换情,才能真正赢得人民群众的好口碑,以及历史沉淀之后的真正评价。

 

  “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心存敬畏,才会“思”而出乎理智、“做”而有所顾忌、“行”而不忘法纪,官有所畏,才会业有所成。当然,敬畏不是缚住手脚的谨小慎微,不是不思进取的循规蹈矩,更不是遇到困难时的不敢担当,敬畏是慎独慎微、勤于自省,是脚踏实地、勇挑重担,是为官者应有的胸襟和作风。每一位青年党员领导干部都要把“敬畏”二字根植于心间。只有心存敬畏、手握戒尺,才能更好地行使权力,确保权力为人民服务,无愧于党和人民的重托。(作者系河池市纪委副书记、监委副主任)

编辑:何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