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故事|驻村战疫那些事

来源:广西纪检监察网 作者:廖捷 发布时间:2022年02月28日 17:06 打印

  2月5日一早,我手机弹出消息:百色市德保县对返乡人员的核酸中发现一名阳性人员。当天下午,田阳区在对德保县阳性人员密接者的核酸检测中发现一名阳性人员。随即又传出隔壁的隆林县也出现了确诊病例。一时间,各地均发出排查密接者的消息,疫情防控形势陡然严峻起来。
  

  春节期间,人员流动大,村里会不会有密接者?作为自治区纪委监委派驻田林县高龙乡渭荣村第一书记的我,顿时紧张起来,决定立即回村。

 

  我迅速收拾好行李,告别父母妻儿就出发了。

 

(一)
 

  “全体工作队员初六回村参与疫情防控。”在高速路服务区停车加油时,看到工作队微信群里有一条新消息。
   

  我心中一咯噔:幸好我当机立断,算是赢得了“提前量”,明天按时到位肯定没问题,但我们工作队的两个“新人”能否按时到达呢?
  

  王翔和肖国源是我们渭荣村的驻村工作队员。王翔是标准的“新人”,几个月前刚刚领结婚证,春节在丈母娘家过;肖国源则是“准新人”,他早就规划好了,大年初六要到女朋友家拜见准岳父岳母,这可是他的“关键之战”呢。

 

  我立即给他俩打电话了解情况。
  

  果然,王翔刚做完核酸采样,要到初七结果出来后才能回村。
   

  “家里人都还理解吧?”我问。作为“新人”,我担心他这样匆匆离开,岳父母不理解。

 

  “听说我要回村搞疫情防控,岳父就催我‘赶紧的,好好干’,嘿嘿。”王翔乐道。

 

  肖国源这边,我连打了两次电话未接,我心头一紧。
   

  晚上八点,他发微信给我:“书记,不好意思,刚才开车,没空看手机。我已回到村部了。”

 

  好家伙,比我还快!

 

  一回到村部,我就去宿舍找他。原来,由于疫情防控形势紧张,他已提前去拜见了准岳父母大人,便赶回了村里。  

 

  “‘战况’如何?”我调侃道。

 

  “书记放心,我女朋友偷偷跟我说,她爸妈觉得我做事有条理,很稳。至于回村抗疫,那是工作安排,也是我的‘加分项’嘛!”肖国源笑道。 
  

  “稳了!”我不禁给他竖起了大拇指。

 

(二)
   

  2月11日,渭荣村那台屯小高台。全员核酸检测采样的第一天。
   

  由于准备工作充分,群众也十分配合,采样工作很顺利。大约中午11点,排队等待采样的人已屈指可数。
   

  队伍旁边,石乔义穿着军大衣,来回踱步,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
   

  石乔义是2016年的脱贫户。几个月前,我们刚给他种的油茶树进行了以奖代补核验。
   

  “石大爷,您做核酸检测采样了吗?”见他心事重重的样子,我问道。
   

  “做过了。”他顿了顿,“书记,是所有人都要做吗?”

 

  “那当然。不漏一户一人。”我肯定地说。

 

  “我老妈已经85岁了,行动不便。我想着是不是可以不做?”他面露难色。

 

  “做,一定做。石大爷,您别慌,有办法。”我说。这时,排队采样已基本完成,医生正在整理检测器具。“您在这里稍等,我们待会儿上门采样。”我叮嘱完石乔义,转身去和医生商量上门采样的事。

 

  等医生做好准备,转身却不见了石乔义的踪影。

 

  我正纳闷,一个农户指着高台下面的小路说:来了!来了!

 

  我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石乔义正背着她的老母亲小跑着赶来。我连忙喊道:“石大爷别跑了,不安全,我们过去采样就行!”

 

  石乔义年近六旬,今天天冷风大,地面湿滑,万一脚底打滑跌倒了,那可不好!但他却没有要停下来的意思。“唰唰唰唰”,他脚步矫健,一路小跑着就上了高台。

 

  给他老母亲做完核酸采样,我调侃说:“石大爷,您好勇猛,气都没怎么喘。”石乔义笑笑说:“我做了一辈子农民,肩挑一两百斤都不在话下。你们一大早就来帮我们做核酸采样,够辛苦了。我背老人家出来,给你们省点力。”

 

  我心里突然涌起一阵感动与敬意。

 

(三)

 

  2月12日,渭荣村大坝屯小车棚。全员核酸检测采样第二天。

 

  气温一如既往地低,不到10摄氏度。天空下着小雨,体感特别冻。志愿者生了炭火放在医生和采样队伍旁边让大家取暖,群众风趣地称他们为“暖人”。

 

  中午时分,采样任务圆满结束。屯长已做好饭菜,招呼全体工作人员过去吃。连续两天,我们都在他家用餐。嫂子贤惠,饭菜可口,满足味蕾。

 

  “我吃饱了,大家慢慢吃。”大家正吃得香,段绍坤就放下碗筷,礼貌地说。段绍坤还是在校大学生,疫情发生后,他就主动报名参加志愿者,协助村里开展疫情防控工作。

 

  “绍坤,你还在上大学,正是长身体、用脑子的时候,今天核酸采样也辛苦了,可得吃饱才对得起这么好吃的饭菜呀。”我说。

 

  “谢谢书记关心,我真的吃饱了,我先走啦。”他腼腆地跟大家微笑致意,匆匆出门去了。

 

  用餐完毕,我们继续拿着名单核对,排查有无遗漏人员。一切弄完,已经三点多钟,我们安心地“打道回府”。

 

  回村部的路上,我发现路边甘蔗地里有个熟悉的身影,穿着围裙,戴着草帽,不高,但有精神头,像是段绍坤。

 

  “绍坤!”我停下车,放下车窗喊。段绍坤回过身,咧嘴一笑:“书记好!”

 

  “你每天匆匆吃完饭就走,原来是忙着砍甘蔗啊?”我说。

 

  “是啊,开学就指望卖这几车甘蔗了。家里人手少,我得赶紧来帮忙,不然就没书读了。”段绍坤说。他虽然办理了生源地助学贷款,但每个月的生活费也是笔不小的开支。

 

  像段绍坤这样的大学生,在村里还有几个。这两年疫情断断续续,对群众的生产生活产生了较大影响,收入大打折扣。虽然国家的政策都很好,他们不至于上不起学,但在校的各项开支,对于很多家庭而言,还是很重的负担。

 

  “但愿疫情快点结束!”我在心里默默祈祷。

编辑:林贵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