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桂清官廉吏|谢赐履:清正廉明 勤政爱民
谢赐履(公元1661—1727年),字建候,一字勿亭,广西全州县龙水镇桥渡村人,出身书香世家。康熙二十二年(1683),谢赐履与父亲谢明英同时中举,任感恩县令(今海南省东方县)。谢赐履勤政爱民,历任政绩卓著,不断升级,最后升至山东巡抚、右佥都御史。
为官清正,操守廉洁
谢赐履入京参加会试,曾住河南古都张潘(在今河南许昌)的旅店里。半夜里有一美娇娘来相伴,他却不肯接纳。那女子自称是店主让她来的,谢赐履更是坚决拒绝。等到天亮开门,想来借“种”的店主人已经站在门外,对谢赐履拱手称道 :“先前只是看重您的相貌,现在更是了解您的内心了。”为表达敬意,店主赠他钱财为他送行。他坚辞不受。
雍正二年闰四月,升谢赐履为左副都御史,仍管盐政。封建官场,相互倾轧,相沿成习。就在谢赐履深得信任之时,有人告发他接受商人贿赂,营私舞弊。朝廷闻报,立即派员核查账目。结果他员多有贪污,独谢赐履无所染。又严审商人,这才发现原来谢赐履为政素廉洁,不意得罪了属员,故指使商人寻事陷害。问题查清,谢赐履反而清节益著,名气大增,调任两浙,一如淮政。三任盐差,养廉银费不及半馀,所余之费全部贮库为公用。雍正三年,谢赐履“缘事降调,四年(公元1726年)春,以老病乞休。雍正皇帝亲为慰劳,令小黄门扶出,大褒其操行。
心系百姓,为民请命
历代贪官污吏常趁水旱灾荒之际,对赈济贫民的银粮任意克扣,中饱私囊,连康熙皇帝也不得不承认“遇水旱灾荒,或蠲免钱粮分数,或给发银米赈济,皆地方官吏任意侵渔,以致百姓不沾实惠”。
谢赐履任永平知府,勤于职守,敢于为民请命,尤其是请赈济灾一事,颇值得一记。是年夏季,属地暴雨成灾,永平府所辖的滦县、昌黎、迁安、乐亭四县,平地水深数尺,禾稼全没,百姓嗷嗷待哺,苦不堪言。谢赐履见状,急令各属县造册开仓救灾,不必等上司批复。属员畏事,请候旨,谢赐履慨然道:“救饥如救焚,专擅之罪我当之,迟延之罪尔敢当耶?”。并亲临乡村视察,动员富民出粟赈灾,不数日,得粮万余石。又选精明能干之人,分路发放,自己则赶赴上司处,据实入告,请求救济。而上司以当初未报告为由,先是拖延不办,后经谢赐履慷慨陈词,才同意发粟10万石,其中拨给遵州(即今遵化)6万石,永平府4万石。
忠于职守,政绩卓著
谢赐履初任广东感恩县(今海南省崖县)令,继任四川省黔江县令,均能勤政爱民,颇有政绩。康熙五十四年(1715),任永平府知府(治所今河北省卢龙县)。
康熙五十八年(1719),曾被康熙皇帝誉为“天下第一清官”的仓场总督张伯行,以“和平清正”向朝廷保举谢赐履,说他为官清正,可以重用。同时,多位官员都联名保举他。康熙皇帝已对谢赐履有所了解,谕旨道:“谢赐履居官好,举得极是。”于是,被任命为天津兵备副使。康熙六十年(1721),又升为湖北按察使,后再擢升为山东巡抚。雍正元年(1723),授谢赐履右佥都御史。
雍正四年(1726),谢赐履因为年老多病,请求辞官回家。为褒奖他的节操,雍正帝亲笔题“福”字匾一块,长6尺,阔4尺,另有“雍正二年赐两淮盐漕都察院右佥都察御史臣谢赐履”字样,寄托了皇帝对忠臣的厚爱与祝福。(全州县纪委监委整理)
编辑:杨意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