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国之大者”要心中有数
“国之大者”关乎长远、关乎人民。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看见多远的过去,才可能预见多远的未来。
翻开浩瀚史书,不同含义的“国之大者”,蕴含着不同时期执政的深层逻辑和价值取向。《左传》记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此后数千年,朝代更迭,兴衰成败,国之大纲、国之大柄、国之大政,有“惟刑与政”,有“莫先择士”,也有“财赋者”。
习近平主席在2022年新年贺词中说:“让大家过上更好生活,我们不能满足于眼前的成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掷地有声的誓言,体现着大国领袖的人民情怀,贯穿着一如既往的人民立场,彰显了一个百年大党最大的政治优势和底气,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心中永远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
在一篇回忆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写道:“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习近平总书记这样描述那段艰苦却受益终生的岁月:“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
在梁家河,他立下了一生志向。郑板桥有首诗《竹石》,习近平总书记略作改动,作为对7年上山下乡经历的体会:“深入基层不放松,立根原在群众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
《管子·形势篇》说:“道之纯厚,遇之有实,虽不言曰‘吾亲民’,而民亲矣。”意思是,为政者对待百姓,只要纯厚治理,多办实事,虽不说自己亲民,而百姓却会亲近他。真诚的为民之心、深厚的爱民之情,才是为人民做实事的根本。为人民做实事,源于一种发自内心的真诚,为民之心、真切爱民之情,喜怒哀乐都以人民的利益为主轴。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第一位。把群众视作自己的长辈、自己的亲眷,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哪里有群众的需求,工作的着力点就在哪里,向群众聚焦,为群众出力,把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落实好。
行程万里,不忘初心。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集中体现了党的理想信念、性质宗旨、初心使命。无论面临多大挑战和压力,无论付出多大牺牲和代价,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2020年春节前夕,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党和政府在全国范围调集最优秀的医生、最先进的设备、最急需的资源,全力以赴投入疫病救治,救治费用全部由国家承担,深刻诠释了我们党的初心使命,筑起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战“疫”丰碑。
2022年春节,广西百色市出现的新冠肺炎疫情牵动着无数人的心。疫情之下,一方有难,八方支援。2月10日9时,深圳应急救援队5辆满载抗疫物资的货车和2辆负压救护车启动鸣笛驰援广西百色;2月10日晚23时许,贵州黔安应急救援队5车26人驰援百色市德保县……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各级党员干部闻令而动,以最快的速度奔赴一线,用逆行而上诠释忠诚和担当,全身心投入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凝聚起磅礴战“疫”力量,以实际行动坚决筑牢疫情防控网,坚决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笔者的一名战友也是一名纪检监察干部。当他收到任某县政府办主任的小舅子侵害群众利益的举报信后,面对岳父母等亲人的求情,他坚持原则,铁面执纪,及时按程序办理,他小舅子受到了组织的处理。事后,他向岳父母等亲戚阐述了党员的职责,讲述了这些年来和他小舅子相仿的一些案例,最后亲戚们不仅没有责怪他,还为他这种“大义灭亲”的做法点赞。让人民满意,根本在于践行宗旨、竭诚为民。党员干部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永远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永远以人民满意为最大追求,永远不脱离群众、轻视群众、漠视群众疾苦,热忱服务群众,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用实际行动赢得人民的信任。
对“国之大者”要心中有数,把人民看得有多重,在人民心中就有多重。当无数个“小我”,把个人拼搏熔铸到共筑中国梦的历史征途之中,汇聚成做好新时代纪检监察工作的洪流之中,我们就没有什么山峦不能攀登、没有什么沟坎不能跨越,就能激活蕴藏于梦想之中的创造伟力,就一定能踔厉奋发走好新时代赶考之路。(南宁市纪委监委)
编辑:凌嘉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