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党史故事|向往光明 勇毅前行
2008年9月28日,一位老党员在广西南宁离世。在他的追悼会上,家乡父老乡亲及许多干部群众自发前来悼念。他就是原中共广西省工委书记、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广西唯一的代表陈岸。人生九十八载,党龄八十年,他被喻为“广西地下党的支柱”,曾独自在黑暗中奋力前行,为身后人留下一路光明。
改名换姓 投身革命
陈岸原名杨善安,他传奇革命生涯的起点,跟那回死里逃生的改名有莫大关联。
1910年陈岸出生于广西贵县桥圩区南溪桥乡大松山村,家里有兄弟姐妹7人,二哥和三哥都是共产党员,受他们影响,陈岸1928年在县立高级小学读书时就参加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底转为中共党员。参加革命后,陈岸回乡投身于农民革命运动,发动家乡贫苦农民开展反对豪绅地主的斗争。1930年11月7日,当时还叫杨善安的陈岸,时任中共贵县县委书记,和二哥杨德云在贵县桥圩区组织了一场300多人参加的示威游行。这场游行受到国民党反动派的镇压,有多名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被捕遇害。二哥杨德云被捕后英勇就义。陈岸在群众的掩护下转移脱险。但他的家被查封,父亲流落他乡,母亲东躲西藏,二嫂跑回娘家被赶了出来,弟弟为逃避追捕在外躲藏……敌人还用拍卖他家家产的钱来悬红重赏通缉陈岸本人,这个原本安宁的17口之家几乎家破人亡。
桥圩示威被镇压,反动势力更为嚣张。陈岸请示广西特委把贵县、玉林两县联合游击队调来打击敌人的反动气焰。在一次激烈的突围战中,9名游击队员牺牲了,其中一人长得很像陈岸,敌人大肆宣扬:“共产头杨善安被打死了!”消息很快传开,杨母闻讯痛哭不已。当天,陈岸的大姐去认尸,发现死者不是陈岸。母亲将计就计,去买了一副棺材收殓死者,为了骗过敌人,还请来道士做了一个晚上的道场。从此,杨善安“死了”,一个名叫陈岸的革命者登上历史舞台。
孤军奋战 忠贞革命
1931年春,广西特委召开清明会议时,陈岸被提为特委委员。在特委召开的中秋会议上,广西特委改称郁江特委,陈岸仍任委员。
1931年8月,由于郁江特委委员黄德普被捕叛变,导致郁江特委遭到严重的破坏。至1932年春,郁江特委委员7人中,叛变1人,牺牲2人,被捕入狱1人,失踪1人,离散1人,仅剩下陈岸1人。作为广西党组织的最高领导机关,郁江特委所辖的党组织几乎损失殆尽。此后,广西党组织与上级党组织中断联系长达5年之久。
这5年间,二十出头的陈岸孤军奋战,力挽狂澜。他先后以玉林小学、青睦小学老师的身份作掩护,秘密寻回散布在玉林、北流、陆川等地的9名党团员。陈岸总结了过去斗争的失败教训,一改从前党组织只在知识分子中开展工作的做法,要求每个党团员和有入团意愿的学生都要吸收一两个农民加入劳农会,不久后就发展了第一批劳农会会员20多人。
陈岸就以这批会员为代表,选定在一个荒山上秘密召开陆川县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在会上,他深入浅出地宣讲农民翻身求解放的道理,宣讲《苏维埃土地法令》和《劳农会章程》,讲如何分田分地,如何组织革命武装保卫人民政权,等等。陈岸善于联系农民的生活和思想实际,到会的农民听得津津有味,会议开到下半夜鸡叫了,大家还要求他继续讲。大会以后,会员主动积极地去串联其他农民加人劳农会,会员人数迅速增长,各村的劳农会很快建立起来。
1934 年至1935年间,陆川县建立劳农会组织机构的村有296个,共有会员4000多人。陆川县农民运动逐渐形成星火燎原之势,当时国民党报纸惊呼:“陆川已成为广西第二个东兰!”
在吸取郁江特委所属党组织遭严重破坏的惨痛教训后,陈岸一方面开展农民运动,另方面物色培养积极分子,放手让他们在斗争中经受考验。1933年夏秋,陈岸发展了100多位党员,清湖区的乡村党支部纷纷建立,陆川南区区委、乌石区委、陆川县委相继建立。至1936年冬,郁江特委所辖的党员发展到了600多人。
1936年11月7日,中共广西省代表大会在贵县三里乡罗村召开,被破坏近5年的广西省级的党组织重获新生,恢复了与上级的组织关系。会上选举产生了中共广西省工委领导机构,陈岸任书记兼组织部长。广西的革命事业在经历腥风血雨之后,终于拨云见日,迎来曙光。
胸怀磊落 勤政爱民
1939年12月,陈岸被党中央指定为广西党组织的唯一代表,赴延安出席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他与南方各省代表一道,跋山涉水,迂回绕道,历时一年到达延安。由于康生在整风运动中诬陷广西地方党组织为“红旗党”、“托派”组织,陈岸因此受株连,被关押审查,没有出席党的七大。直到1982年7月,中共中央给予他平反,恢复他的七大代表资格。
无论党组织安排陈岸在哪一个岗位,他都始终永葆革命初心,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抗战胜利后,他被委派到山东搞土地改革,在他的指导之下,地方出现的一些政策偏差被纠正过来。淮海战役时,他任亳州后勤司令、战勤副司令等职,出色地完成了军需工作,为淮海战役的支前工作作出了积极的贡献。1949 年7月广西省委在武汉组建,陈岸调任广西省委组织部副部长。他搭好广西各地、市委领导班子的架子,并组派先遣队进入广西,与地方党组织和游击队联系,配合大军南下解放广西。
1957年,在党的整风“反右”运动中,陈岸被划作“地方民族主义分子”,被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下放到临桂县五通乡当副乡长。陈岸胸怀坦荡,他相信党,也热爱人民。他在五通乡,很快适应了基层的生活。农忙时节,与农民一道下田耕耘割插;修建青狮潭水库时,他带领民工上工地,带头挖运土方,搬扛石头,垒砌堤坝。那时国家正值困难时期,严重缺粮,在山区,他与农民一道喝稀粥度日。1965年冬,陈岸调回自治区工作,他只是简单收拾行李就起程了。他说:“国家干部工作调动,只需带行李,房子、家具都是公家的。两手空空来,两手空空去,没有什么财产——这就是无产者, 无产阶级!”
陈岸离休以后,仍然经常深入基层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开展调查研究,为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奔波劳累。1981 年3月,陈岸到隆林各族自治县,对建设天生桥电站如何照顾少数民族地区利益、帮助民族地区发展经济进行调研,在那里住了近一个月。这期间,他也到了与隆林县交界的贵州省兴义县。当时,兴义县农村已经搞包干到户,陈岸挨村挨户访问,看到实行包干到户后农民积极性很高,生产一下子发展起来了,他很受启发。回来后,他叫秘书代拟一份调查报告,亲自送给自治区党委领导,建议在一些地方试点推行包干到户。
2008年9月,陈岸逝世。他的一生对革命无比坚定,对信仰无比忠诚。正如他在生前所写下的那样:“二十离家恨虎狼,四十返家志未忘。花甲回归身犹健,枕戈系甲待边疆。” (南宁市江南区纪委监委整理)
编辑:杨意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