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党史故事︱谢鹤筹:为党的革命事业奋斗终生

来源:广西纪检监察网 作者:许精韬 李倩 发布时间:2022年01月05日 18:39 打印

  谢鹤筹,原名谢仑恩,1908年出生于广西扶绥县中东镇坡只村,他从小聪明好学,1924年考入广西省立第三师范学校,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8年2月1日,谢鹤筹在北京逝世,享年80岁。

 

  在广西省立第三师范读书期间,他阅读革命书刊,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积极投身学生运动,以共青团员的身份接受党组织的委托,多次深入邕宁县吴圩乡发动农民群众,组织农会,发动农民同土豪劣绅作斗争,开展减租减息运动。在发动吴圩乡农民群众同土豪劣绅作斗争的同时,谢鹤筹不怕辛劳,跑回家乡,在坡只、罗阳、昌平一带建立“同正青年剧社”,编演进步戏剧,教唱革命歌曲,向人民群众传播革命真理,1927年在坡只村创办了平民夜校,组织农会,开展农民运动。同时还冒着生命危险去散发革命传单和书刊,积极领导南宁地区的学生运动。

 

  由于叛徒出卖,谢鹤筹于1928年11月被捕入狱。在狱中,他不屈服于国民党反动派的威胁利透,严刑逼供,立场坚定,宁死不屈,多次书写革命诗词,鼓励同牢难友振作起来,坚信胜利一定属于我们的!暗中书写信条交给送饭的人转交牢外的党组织。1929年6月,国民党左派俞作柏、李明瑞主政广西,谢鹤筹同一大批被捕在狱的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得以释放。出狱后不久,他遵照党组织的指示,前往龙州,投身于左江地区的革命斗争,开展龙州起义的准备工作。到达龙州后,他被派往崇善县做宣传发动群众工作,在崇善县城小学开办“农民运动讲习班”,吸收30多名贫苦农民和城镇贫穷居民为学员,传授农民运动知识,提高他们阶级斗争觉悟,培养当地农民运动的骨干。农训班结束,学员回到各乡村,革命烈火很快就燃烧起来,不久,崇善县城附近各乡村相继成立了农会和农民亦卫队。1930年,龙州武装起义成功,成立了中国红军第八军和左江革命委员会、军事委员会。谢鹤筹担任军事委员会委员和崇善县革命委员会农运部部长兼赤卫队队长,领导农民群众打土豪、除恶霸、剿土匪斗争,保卫和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1930年3月,桂系军阀纠集重兵攻打龙州,左江革命队伍内部先后发生了黄飞虎、冯飞龙叛变,红军腹背受敌,谢鹤筹被迫撤离龙州,赴广东、香港找到上级党组织,他以教师职业为掩护,在九龙继续坚持革命活动,组织香港市民揭露日寇的侵略阴谋,开展抵制日货等斗争。1938年,他回到广东省惠阳县平山地区开展敌占区工作,成立中共惠宝工作委员会,组织革命武装,打击日本侵略者,为创建东江抗日根据地和东江纵队作出极大努力。参加中共中央南方局部署营救在港的文化界名人撤离香港、转移西南的行动,领导和组织广大人民群众揭露蒋介石发动内战的阴谋,支援前线,迎接全国解放。1953年,参加第三届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任广西分团长,率团员赴朝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

 

  1957年,谢鹤筹担任中共国家民委党组成员、国家民委副主任,并兼任全国人大民委委员、法制委员会委员。他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对于民族立法、民族区域自治、民族识别作出了许多有益探索。

 

  在“文革”十年动乱期间,谢鹤筹遭到“四人帮”的残酷迫害,蒙受不白之冤,身心受到严重摧残,但他毫不畏惧,坚守初心使命,刚正不阿,将生死置之度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谢鹤筹得到彻底平反,恢复原工作职务,被扣发的薪金全部补发,他从中拿出5000元补交党费,表达对党的绝对忠诚和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坚定信念。1978年,回到工作岗位后,他不顾年迈体弱,先后到福建、浙江、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办了许多实事,深受少数民族同胞的赞扬和爱戴。(扶绥县纪委监委)

 

编辑:吴翠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