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党史故事|陈保民:用青春书写爱国情怀
魂魄托日月,肝胆映河山;正气留千古,丹心照万年。书案上,景星麟凤,几多豪杰。在众多的革命志士中,就有一位始终用青春书写爱国情怀的贺州人——陈保民。
陈保民,1926年出生,贺州市八步区里松镇(原贺县里松乡)青凤村人。他在家排行老三,上有两个姐姐,下有一弟两妹,大姐陈贞娴较早参加革命,对他影响很大。
1937年秋,陈保民以优异成绩考入贺县中学,刚读初中,他就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10月,武汉、广州沦陷,不满12岁的陈保民毅然投入农村抗战浪潮,报名参加了贺县抗日战时工作团,与部分同学徒步到公会、尚德、大宁、南乡一带开展抗日救国宣传工作,发动群众抗日。
1942年夏,时值桂林发生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和屠杀共产党员的“七·九”事件。陈保民在姐姐陈贞娴指导下,参与了掩护被国民党缉捕的爱国青年黄世慈的撤退活动。“七·九”事件后,陈保民姐弟俩从桂林回到家里隐蔽。在家中,陈保民经常与姐姐一起谈论时事政治,了解国内外形势和革命任务,这让他对革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1944年4月,日寇为打通大陆交通线,发动了豫湘桂战役。同年6月,桂林实行紧急大疏散,陈保民回到贺县家乡,和进步师友们一起进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宣传,并且有计划地进行抗日救亡组织准备工作。
日本投降后,陈保民回到桂林中学继续努力读书,并和同学、朋友组织秘密读书会,积极学习和宣传革命理论。1946年1月,陈保民写了《杂写农村灾难》一文。同年暑假,陈保民在桂林高中毕业后,考上了广西大学经济系。在大学期间,他参加学生运动,积极靠近组织,迫切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7年5月,广西大学学生在中共地下党的领导下酝酿组织“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示威大游行,陈保民积极参加这次活动。此次示威大游行给了国民党反动派一记沉重的打击。
同年7月8日,国民党特务在广西大学校本部抓人,准备第二天到校分部逮捕陈保民等学生运动的活跃分子。陈保民事先得知消息,及时从学校撤到灵川,和党组织在灵川等地一起发动武装起义。但起义失败了,有的同志也牺牲了,而陈保民和其他几位同志被敌人冲散后也找不到队伍,便只好转到外地。
起义失败并没有动摇陈保民的革命意志,反而使他受到了一次革命斗争的锻炼。在没有找到党组织前,他动员弟弟把家里在月牙山新买的房子卖掉,将所得的钱托在广西省团练局的表侄陶国琮设法秘密购买武器,准备以后用于武装起义。
1948年2月,以治疗肺病和外出升学为名,征得父亲同意,陈保民前往香港找到了大姐陈贞娴。陈贞娴把他介绍给了当时地下党的负责人粟稔同志。在党组织的教育下,陈保民更加坚定了回农村参加武装斗争的决心。
在香港滞留半个月后,陈保民回到桂东,和苏丹同志被派回了贺县一带工作,组织发动各族群众,秘密组织农会,建立武工队,迎接解放大军南下。为了开展工作,陈保民化妆隐蔽在瑶胞家里,白天负责外面的工作,晚上在家刻写钢板和油印宣传品。
在里松,陈保民的活动范围在瑶族聚居的老屋冲、鸭儿冲一带。他经常夜里外出,访饥问苦,座谈宣讲革命道理,很晚才回到深山里的住处。因为是秘密工作,陈保民不能点火,又没有蚊帐,日夜受虫蚊叮咬,痛苦可想而知。这里的生活十分艰苦,陈保民和群众一样,吃的是红薯、木薯,以及少盐无油的苦菜、野菜,但他从没喊过一声苦。
1948年6月,经苏丹同志介绍,陈保民同志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自己多年的政治追求。同年9月,苏丹、陈保民等人综合各种情况,断定敌人近期不会再来“围剿”,便召开会议研究下一步行动。会后,陈保民仍留在里松坚持斗争,身边却留下后来叛变的陈承佳。
由于陈保民在里松行踪不定,敌人就用百担稻谷收买叛徒陈太任、陈太辉、陈承佳三人,密谋杀害陈保民。1948年10月,陈保民在里松培才村马栏岩内起草一篇传单时,被叛徒陈太辉开枪残忍杀害。
壮志常随云浪起,雄躯争与山河裂。陈保民,一个不满22周岁的青年,为了保卫人民的利益,为了人类的解放事业贡献了自己宝贵的青春。而他勇敢坚毅、吃苦耐劳、全心全意为人民利益忘我奋斗的精神,永远激励着人们艰苦奋斗,勇往直前!(贺州市纪委监委综合整理)
编辑:林贵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