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察故事|一身“抠”劲的巡察“老尖兵”
在梧州市委巡察组,有一位57岁的老同志,岁月在他额头上留下不少皱纹,但皱纹下映衬的是一双沧桑又犀利的眼睛。他就是第一巡察组副组长韦良华。平日里,大家都亲切称他为“老韦”。老韦可以说是巡察一线的“老尖兵”,谈起他时,熟悉他的同事都佩服他那一根筋的“抠”劲儿。
参加过巡察的人都有深刻体会——这活特别苦,特磨人。一轮巡察的时间一个月左右,时间不长,而且每轮巡察的单位都不同,经常涉及新领域。另外,开展巡察工作除了要召开工作汇报会、座谈会,还要进行查阅资料、个别谈话、下沉走访、受理信访等工作,于是紧张、忙碌成了巡察工作的主旋律。
每一轮巡察的节奏快、时间紧、任务重,该怎么办?老韦开始寻思着“抠”时间。
巡察前,为尽快熟悉被巡察党组织的基本情况,他利用两三个晚上翻阅了相关部门提供的资料。进驻后,经常加班加点,见缝插针“挤”出时间,学习政策文件,查阅资料,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工作。
一个傍晚,按照组里的安排,隔天一早要到某镇了解贫困地区均衡发展、落实教育扶贫任务方面情况。为做足准备、吃透材料、梳理问题,不遗漏任何一个角落,老韦用上了“笨”办法。他对照相关的资料和政策文件,一页页翻阅、一句句分析、一个个核对。材料多,怕忘记,他就在看过的每份材料上贴了许多笔记标签纸,当天晚上,老韦一直加班到凌晨3点多,隔天一大早还精神奕奕地怀揣着昨晚的“战果”与大家前往乡镇,一点都不输给年轻人。
“咱妈可能快不行了。”11月15日,老韦终生难忘。那天,老韦正在向自治区党委巡察组汇报梧州市涉粮问题专项巡察进展情况,便接到了亲人的电话。
现在正是巡察的关键期,就差这临门一脚了,不能掉链子。他稳定情绪后,镇定自若地汇报、分析讨论。会议结束后,又带着组员去核实问题,争取最快速度完成核实任务。
当晚,老韦忙完手头的工作,飞奔到医院,母亲已经离开。老韦像个孩子一样痛哭了起来。他把见母亲最后一面的时间都“抠”给了工作。
除了“抠”时间,他还“抠”字眼。每一次巡察结束,对老韦来说都只是个开始,因为要撰写巡察报告。在老韦看来,写好巡察报告才最具挑战,每个字,每个标点都得“抠”准。他说:“每一份报告都是政治巡察成效的重要体现,政治巡察的定位决定了巡察报告的政治属性,决不允许出现一点不当的地方。”
记得在一次巡察工作中,老韦负责二审关于对市国资委党委巡察情况的报告。“这个重点问题排在首位,其具体表现概括得不够。应该把‘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放进这块内容”“‘把关不严’这个词语用得不准,党对企业的领导,是核心作用,仅说把关不严,还不够具体、不够精准……”老韦在审稿时,反复“抠”句子、“抠”词语不放。眼看着上交报告的时间已经到了,老韦还在“抠”这“抠”那的,同事们都急在心里。
时间一点点过去,在老韦坚持的“抠”劲中,“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缺乏力度”加进内容,从“把关不严”改成“把关前置作用缺失”中间,便改动了十三次。
发现问题方面,老韦也很“抠”。
在一次巡察工作中,检查某单位党建工作相关资料台账。跟着老韦一起参加检查的小萍,一看到材料整整齐齐三大堆,差不多有半人高,便随手翻开一本,觉得不错,不禁嚷嚷道:“学习搞得蛮好啊,抓得很紧,还是挺认真的。”
“不要被表面现象迷惑。”老韦立马纠正。
只见他从中挑出几本,对小萍说:“你重点翻下领导干部的笔记,对照字迹是不是相同。”于是,小萍开始仔细核对,果然发现了几本“与己不同”的笔记,特别是有位领导干部的学习笔记本,同一年内出现了三种截然不同的字迹。小萍连忙拿出记录本,开始记录:“党员个人学习笔记不规范,字迹不一致。”
“这个定性不准确,这与规范不规范无关,实质上是领导干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祟,不信你再查查,普通党员的笔记是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的。”老韦一针见血地指出。再次翻开学习笔记,果不其然,与预测结果一模一样。
“学习笔记由他人代写,看上去可能是个小事,但是也折射出你单位在党的建设上存在短板,暴露出少数领导干部对待政治学习态度不端正。”老韦当场向该单位的分管领导和直接责任人严厉指出问题,要求立行立改。
“这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现在很多单位都这样。”小萍忍不住地问了老韦。
“巡察,既治已病,重防未病,防止针大的眼钻进斗大的风。既然我们发现‘针眼’了,就要及时修补,防微杜渐,这也是巡察的应有之义。”老韦一本正经地回答。
老韦说:“不论何时何地都要对党忠诚、对事业执着、为人民服务,用专注的态度,踏实完成组织交给的每一项政治任务。”他把这份坚守化成一种信念和情怀,忘我工作,在细碎的时光中守望使命,尽心尽责,同时也用他的实际行动教育鼓舞着年轻干部做一名新时代忠诚干净担当的巡察干部。(梧州市纪委监委)
编辑:劳宛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