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党史故事|黄绍谦:邓小平诗抄激励革命到底

来源:广西纪检监察网 作者:李康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31日 18:28 打印

黄绍谦(1903——1936.08),又名麻雀,壮族,向都县北区巴麻乡(今田东县印茶镇巴麻村)人,出生于一个较富裕的农民家庭。

 

追求进步 积极参加运动

 

1925年,黄绍谦考入广西省立第五中学(今百色中学)读书。受到进步教师革命思想的影响,他与同学黄永达、滕煊甫等阅读中国共产党创办的《向导》、《新青年》等进步刊物,并在同学中传阅,传播革命道理。

 

他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宣传打倒列强、打倒军阀、打倒贪官污吏,反对旧礼教,提倡男女平权等革命主张,并参加反对学校当局部分领导人贪污腐化行为的斗争,引起国民党百色当局注意,被迫离校回乡。

 

变卖家产 只为闹革命

 

1927年7月,黄绍谦回到向都县巴麻村,组织进步青年开展革命活动。11月,在右江地区从事农民运动的共产党员余少杰、陈洪涛到巴麻检查指导工作。在他们的帮助下,巴麻地区农民协会成立,组织了500多人的农民武装,黄绍谦任大队长。

 

在农军组建初期,他多次变卖家产,给农军购置武器弹药及其他军需用品。在一次农民大会上,他从家里扛出一箩筐契约,当众烧毁。他的这些作为,受到胞兄的反对。他耐心反复说服、教育胞兄,终于得到兄长的理解,同时也得到父亲的支持。

 

拒不收礼 农军纪律严明

 

1928年1月8日,在思林县农军的配合下,黄绍谦带领500多名农民武装进攻向都县城。次日拂晓农军攻进县城,击毙警兵2人,活捉1人,缴获步枪30多支,光洋700多块,释放被无辜关押的群众30多人。

 

农军进城时,居民外出躲避。只有黄登益家中正办丧事没法躲避。他派人抬着铜仙和一托盘白银送到农军指挥部。黄绍谦坚持不受礼,说:“你们安心办丧事,农军不干扰老百姓!”但送礼的人非要黄绍谦收礼。不得已,黄绍谦用一块红布挟要一枚铜仙,以示受礼,并叫他们放心抬回礼物。消息传开后,居民纷纷回来开门经商,无不称赞黄绍谦带领的农军纪律严明。

 

小平赞誉 题诗临别赠送

 

邓小平从左江往东兰,1930年3月14日晚到达巴麻,宿黄绍谦家。邓小平高度赞扬了黄绍谦的革命精神,并鼓励他革命到底。

 

次日,邓小平即将离开巴麻时,挥毫写下当时流传颇广的一首诗赠送黄绍谦:

 

男儿立志出乡关,

报答国家哪肯还。

埋骨岂须桑梓地,

人生到处有青山。

 

黄绍谦手捧诗抄,激动地对邓小平说:“请邓政委放心,我黄绍谦一定跟党走,革命到底!”

 

顽强战斗 坚持革命到底

 

1930年10月,红七军主力奉命北上江西之后,韦拔群、陈洪涛把留下的各县赤卫军组成红二十一师,在根据地坚持斗争。黄绍谦领导的向都北区赤卫军与果德县都阳赤卫军合编为红二十一师独立团,下辖两个营,黄绍谦任第二营营长。

 

1931年4 月,国民党军一个营和民团数百人,对巴麻革命根据地进行扫荡,杀害群众十多人,烧毁民房59间,掳掠大批财物,还抓十多名青年到县城关押。他率领独立团第二营指战员与敌人周旋两个多月,粉碎了敌人的扫荡。

 

7月初,果德、思林、向都县革命领导人开会决定集中我军力量攻打向都县城。红二十一师独立团兵分四路,分别由黄绍谦、赵世同、黄庆金、廖明佳指挥,于7月11日进攻向都县城,救出关在狱中的十多名青年。

 

1934年7月,中共右江下游委员会吸收黄绍谦入党。

 

1935年初,中共思果县委决定组织右江下游军事委员会。军委会将分散的小股游击队整编为第一、二联队。黄绍谦领导的第二联队,使敌人坐卧不安。他们便派奸细伺机谋害。1936年8月22日,黄绍谦在向都县巴麻屯召开第二联队干部会议时,被奸细杀害,时年33岁。  (田东县委监委收集整理)

编辑:林贵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