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党史故事丨张廷辅:笔杆子救国
张廷辅,广西贺州市沙田镇龙井村人,字宰真。宣统元年(1909 年),他被广西省学政保送入京应宣统己酉科殿试,为当年广西省保送入京的3名贡生之一,经钦点成为该科拔贡头名,入北京国子监深造,张家现在还保留有“拔元”的牌匾。
“竹烟浮翠荐龙腾”,张廷辅期望教育强国。早在1906年还在广西大学堂任教期间,他就已经回家乡创办了一所开明小学,成为贺县最早的新式小学之一。
1911年,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成功。孙中山器重张廷辅的才华,推荐其为国会议员。
1923年,直系军阀曹锟为把总统黎元洪赶下台好让自己当总统,以5000银元一张选票的巨款贿赂国会议员。张廷辅不愿投票,又担心曹锟找到自己寓所逼自己就范,便把“张廷辅寓所”改为“张明英寓所”。
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局势,张廷辅有了退隐之心。辞官回家后,张廷辅在佛天庵自费开馆设教。“十载走风尘自燕粤归来尚喜读书有佳日;一堂集梓里以文章讲习更欣传道得名山”是他在开馆时书写的对联,道出了他以教为乐的思想。后来,他又接二连三地在八步三加村和宝峰庵开设私塾。
1931年,八步成立省立高工职校,校长卢世标邀请张廷辅出任文学课教授,他欣然受之,为贺县培育了许多乡村干部。
1940年初,时任八步平乐区专员兼民团中将指挥官的胡天乐联合贺州名绅黄研真、伍展明、张廷辅共同筹建“临江中学”。学校创建之初就担负着“抗战救国”的重任,是中国共产党桂东南地下组织的重要据点。
1946年5月、8月,广西省工委钱兴书记两次秘密到临江中学建立组织和交通站。东江纵队政委李嘉人、南方局张其光多次到临江中学建立组织和交通站,发展党员开展革命活动,大批临江师生参加革命,成为桂东地区革命组织的骨干力量。
从1940年建校到1947年,七年之内,临江中学就先后有过37名地下共产党员到学校工作、活动。他们通过课内外教育和个别教育,采取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进步思想教育,在学校播下很多革命种子。
1946年,张廷辅又在沙田布金寺办了个“国文专修班”,专招那些因家境贫寒而无法入学的子弟。他帮助穷困学生,自己却过得非常艰苦。有人戏问:“张先生,你一年到头衣袋空空,有没有‘床头金尽、壮士无颜’呀?” 张廷辅大笑:“琴棋可以怡情,书画足以养性。”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他将满腔忧愤注于笔端,用螃蟹喻日寇,表达了对日本侵略者的无比愤慨,还指出了日本强盗必然灭亡的结局。张廷辅积极宣传抗日的主张,写下了大量的抗日诗篇和画作,他的诗与画成了鞭挞日寇的利器、鼓舞人们奋起抗争的号角。
1938年,在抗战一周年,张廷辅仿南宋诗人陆游的“轱辘体”,写下五首《秋感》诗,其中第一首写道:“一年容易又秋风,回首芦沟恨不穷。怎奈流光催我老,未能杀敌与人同。请缨尽有终童子,处世真如陆放翁。屈指战期同七七,伤心愁听泣寒虫。”当时,他已经63岁了,因为不能够上阵杀敌而伤心欲泣。
张廷辅的诗,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1943年,他到昭平县拜访抗日县长韦瑞霖,写下了21首游昭平的律诗,诗中尽是对抗日前线的惦记。在《古袍端午》中,他说:“当此干戈扰攘年,关怀故里路三千。”在《大风坳顶》中,他又说:“遥望战场云暗淡,关心国家不胜愁。”而在《樟木抒怀》中,他则说:“尽孝尽忠千古事,为家为国一心悬。”
1943年10月10日,爱国将领李济深到八步组织桂东抗日游击队,张廷辅鞍前马后,积极协助。还在八步灵峰山麓搭了个台子,让李济深题写“民德亲民,民耻交战”八个大字。
1944年秋,日寇进犯桂林。千家驹、梁漱溟、莫乃群、欧阳予倩、何香凝、柳亚子、张铁生等民主人士疏散到八步。张廷辅便邀请他们在八步留趣山举办草地诗会、到学校和机关做抗战讲座。为了掩护民主人士免遭日机轰炸,张廷辅将何香凝、柳亚子、张铁生等人接到自己的沙田龙井老家,让他们住了一个多月。
1949年11月下旬贺县解放,张廷辅感到由衷高兴。1950年春节是贺县解放后的第一个春节,他写下了一副发自内心的春联贴在自家大门上:“共产党敢闯日月,山河重壮丽,农民欢呼歌万岁;解放军扭转乾坤,国生换新颜,百姓同度太平年。”
张廷辅一生都在忧国忧民,以书法闻名,擅画螃蟹,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他的各种蟹画和题诗都与国事息息相关,真诚的爱国热忱也是他一生里最为闪光耀辉的地方。(贺州市纪委监委综合整理)
编辑:林贵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