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党史故事|黄松坚:青松高洁 革命志坚

来源:广西纪检监察网 作者:粟泓华 卢德仁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30日 18:08 打印

黄松坚,原名黄明春,后改名“松坚”,寓意像青松那样生机勃勃、刚正不阿、坚不可摧。他一生人如其名,为理想信念,浴血奋战,坚贞不屈,凛若青松,把一生献给了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无愧为壮族人民的好儿子。

 

革命意识觉醒  揭竿百色起义

 

1902年4月9日,黄松坚出生在凤山县盘阳区弄凡乡福厚村(今属巴马瑶族自治县西山乡)一个贫苦的壮族农民家庭。韦拔群在东兰、凤山一带开展的革命活动,对少年时代的黄松坚产生了深刻影响。1924年秋,他考上百色广西省立五中,在“拔哥”指点之下搞串联,开展学生运动,向同学们宣传革命思想。1926年2月,正当韦拔群领导东兰农民运动如火如荼之时,国民党广西右派当局制造了骇人听闻的“东兰惨案”,大肆烧杀抢掠,镇压农民运动。黄松坚坚决站出来,组织进步学生声援东兰农民运动,上街游行示威,抗议广西当局摧残农民运动的罪行。

 

1926年11月,黄松坚接到韦拔群通知,奉命离校回凤山任农民运动特派员,组织农会,开展武装斗争。1927年2月,他在盘阳领导农民起义,消灭以盘阳区团总黄家骥为首的反动武装。 1927年8月,黄松坚遵照右江农军第一路总指挥韦拔群的指示,带领东凤农军骨干30余人,奔袭百色县甲篆圩,全歼百色县府驻甲篆圩武装征粮队20余人,缴枪20余支,揭开了东凤凌色四县农军暴动的序幕。10月, 他率领农军主力在凤山、东兰、百色三县交界的广西西北地区开展机动灵活的游击战,粉碎敌人的进攻,给敌人以沉重打击,保护了西山各族群众。

 

革命斗争的洗礼,更加坚定了黄松坚为劳苦大众谋幸福的信念。1929年8月,经韦拔群介绍,黄松坚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1929年12月百色起义爆发,黄松坚率领红军第三纵队一部和凤山县赤卫队攻克凤山县城,奉命着手筹建中共凤山县委和县苏维埃政权。12月下旬,他带领凤山部分党员、骨干进行建立苏维埃政府的准备工作,建立了恒里、那禄两乡苏维埃政府,作为成立县苏维埃政府的基础。1930年初,黄松坚领导成立凤山苏维埃政府和凤山县委,担任县苏维埃政府主席和县委书记。同年秋,黄松坚被选为中共右江特委委员。他跟亲密战友“拔哥”一起,为创建右江革命根据地浴血奋战。红七军主力北上后,黄松坚和韦拔群、陈洪涛等留在右江地区坚持斗争,保卫革命成果的斗争异常残酷而激烈。

 

出生入死  保卫苏区

 

红七军主力北上后,留在右江苏区的二十一师,在师长韦拔群、政委陈洪涛、副师长黄松坚的率领采取游击战术,艰难与敌周旋。1931年2月,国民党桂系军阀1万多人大举进犯东兰、凤山革命根据地,黄松坚率领红六十一团第三营和师部机枪连共 400多人,负责防守七里第一道防线,对阵敌师两团约3500人。他临危不惧,灵活变换战术,指挥红军击退数倍于己的敌军。

 

1931年11月中旬,国民党桂系军阀又调7000兵力对右江苏区发动第二次“围剿”。红六十一团和红六十三团整编为10多支精悍的杀奸队,分赴各地袭击敌军。黄松坚、 黄大权带领干部跳出敌人的包围圈,挺进右江下游与红六十二团会合,组建中共右江下游临时委员会,领导右江下游军民开展艰苦的游击战争,并相机开辟滇桂边新区。黄松坚带领右江下游军民,转战恩隆、奉议、思林、果德、向都等县,拖往敌人大量兵力,减轻了敌人对东兰、凤山根据地的压力。

 

1932年8月,国民党桂系军阀对右江根据地发动了空前残酷的第三次“围剿”,敌人“缩网收鱼”步步紧逼。1932年秋冬,韦拔群、陈洪涛先后壮烈牺牲,右江党组织遭受重创,形势极其严峻。1933年1月,黄松坚果断把右江下游临时党委改为中共右江下游委员会。从前“拔哥”是他的领路人,在亦师亦友的战友离去后,他独力担起领导整个右江地区革命斗争的重任。2月18日,他与战友率领红军游击队100余人,持枪袭击思林县城,救出被关押的红军、赤卫军指战员36人。此举震惊了国民党桂系统治集团,打击了敌方嚣张气焰,鼓舞了右江人民的革命斗志。

 

在黄松坚等人的努力下,右江地区的革命力量逐步复苏,恢复和建立党支部30多个,党员达到400余人,组织红军游击队500多人,建立县级革命委员会4个,恢复发展“革命青年同盟会”等革命群众组织187个。1934年7月, 黄松坚带领十几位干部,前往云南省富宁县七村九弄地区,创建滇黔桂边区革命根据地。建立红军游击队,成立中共滇黔桂边区委员会。在这里,他指挥红军游击队数次粉碎了滇黔桂军阀的联合“围剿”,游击队在斗争中得到不断壮大。

 

志凛青松 革命志坚

 

黄松坚的一生,在艰难困苦中不曾动摇信念,在危难之时先人后己,在大功成名就后不失高风亮节,如凛凛青松般刚正不阿,坚不可摧。

 

1935年5月,黄松坚离开滇黔桂根据地前往上海汇报工作,在英租界不幸被捕。即使身陷囹圄,黄松坚也不改其志。面对酷刑,黄松坚大义凛然怒斥道:“难道就凭你们的铁烙皮鞭,就可以让我屈服,让我放弃我的理想吗?这也太小看我们共产党人了。”在狱中,他团结难友,领导绝食斗争。出狱后,他前往延安中央党校学习。1938年5月, 中共中央派他到广西审查地方党组织,他不幸再次被捕。在被关押期间,他顽强斗争,坚贞不屈,后经上级党组织营救获释。

 

黄松坚在革命生涯中,始终保持着赤子之心,关爱同志,富有牺牲精神。在战场上,他冲锋在前,不顾个人安危。在右江苏区某次反“围则” 战斗中,机枪连连长黄金门被打断右腿,黄松坚立即叫警卫员背他转移,自己端起机枪掩护。他爱护干部战士,大家也很爱戴他,亲切地称他为“好黄总”“好家长”。

 

对于名利地位,他看得很淡;对于同志,他总是热情关爱。1949年8月,组织上准备安排他担任中共华南分局组织部部长,征求他的意见,他说:“应当让年轻的同志任正职,我任副职,,这样对党的事业有利。”他向组织推荐资历比他浅的同志担任部长。黄松坚主动让贤,成为一时佳话。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松坚回广西工作,先后任广西省人民政府委员、秘书长、民政厅厅长,自治区政协副主席等职。在担任民政厅厅长期间,他和当时省委负责政法工作的覃应机密切配合,组织力量,找回了一批失散多年的老红军战士,妥善安置了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同时,还为一批在土地革命时期受“左”倾错误路线迫害的红军干部和地方干部平反昭雪。

 

1986年11月,黄松坚因病在南宁逝世。在他的一生中,不管在哪个岗位上,都坚持以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怀投身革命事业。他时常教育子女们,革命一辈子,就靠六个字:坚决、坚强、坚持。(南宁市江南区纪委监委整理)

编辑:杜建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