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故事|帮扶出的不舍“亲情”
“小韦,你能不能不要走,你帮了我们那么多,我们舍不得你。”
“我们都习惯了你,你就像我们的亲人一样,我们都不知道该怎么感谢你……”
小韦是2015年考入邕宁区的干部。根据城区政府制定的帮扶计划,每名干部都需对接贫困户,老宁一家就成了小韦接手帮扶的贫困户之一。
2021年小韦因工作调动,他的帮扶对象也相应地进行了调整,在与新帮扶干部做完交接后,小韦打电话跟老宁做了解释和道别, 听着电话那头老宁温情不舍的话语,小韦的眼眶湿润了,和老宁一家相识、相处的一幕幕涌现在眼前……
初到老宁家,老宁家经济上的窘迫、住房条件的简陋破败、生活水平的寒酸让小韦颇为震惊。老宁一家共4口人,挤在亲戚家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瓦房里,妻子是精神病患者,没有劳动能力,两个孩子一个4岁,寄养在城区姑姑家上幼儿园,寒暑假才能回来,另一个1岁,跟随老宁在身边,整个家庭的重担都压在了42岁的老宁肩上。
搬离危房住新家
看着老宁的家境,小韦在心里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为老宁家解决住房问题。恰逢国家实施危房、无房户建房补助政策,小韦马上找到老宁商量,让他选好建房地址,同时老宁依据当地的习俗选定了动土日期。
可当建房补助申请审批通过,老宁却找到小韦说“不建了,不建了,这房子我不建了……”
在小韦耐心询问下老宁才道出了事情的原委。原来建房除了要购买建筑材料外,还需支付建筑工人一笔开支,而政府补助资金后尚有缺口,这才让身无分文的老宁打了退堂鼓。小韦思虑再三,只好带着老宁去其他几个兄弟家一一进行动员,有钱的借点钱,没钱的出点力,加上老宁以前也做过建筑工,几个月下来一套80平方米的平房终于落成了。
邻居王奶奶看着老宁的新房说:“没想到,原来穷得叮当都不响的老宁,居然也建好了新房。”
教育帮扶助团圆
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家,老宁也时不时在小韦面前叨念着寄养在姑姑家的女儿。
“不知道她在那里吃得饱不饱,穿得暖不暖,会不会想父母……”
老宁苦于一边要赚钱养家,一边还要照顾无自理能力的妻子和年幼的儿子,根本没有多余的精力来照顾女儿。小韦不忍看老宁骨肉分离的痛苦,于是开始联系村委、学校、教育局和孩子姑姑……
几番周折下来,老宁女儿终于回到了离家不足300米的村小学一年级上学,每天跟着邻居家的小朋友一起结伴去上学、放学,省去了老宁的接送不说,放学后还能在家帮照看一下弟弟。同时小韦还帮她申请了教育补贴,并享受农村的营养餐补助,彻底解决了老宁的后顾之忧。
如今,老宁一家四口团聚在一起,他脸上的笑容也日渐多了起来。
产业帮扶拔穷根
住房问题解决了,孩子也回到了老宁身边,如何让老宁一家摆脱贫困,又成了小韦的一块心病。
小韦再次找到老宁,根据他拖家带口的情况为其分析寻找致富之路,老宁却说自己一个人要照顾家里几口人忙不过来,没办法想赚钱的事。小韦只好反复给老宁做思想工作,最终老宁勉强同意养了几头猪,并种植了几亩双季稻和甘蔗,小韦也依据国家政策帮老宁一家申请了产业帮扶资金。
有了稳定增收点,老宁尝到了甜头,对未来的生活也重新燃起了希望,还主动在村里做起了护路员。每月有了固定收入,老宁一家的生活条件终于好转了。2020年,老宁一家经过评估认定已达到脱贫标准,老宁也终于摆脱了贫困户的帽子。
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相信在干部暖心帮扶、国家强有力的保障下,老百姓的日子一定会越过越好。(南宁市邕宁区纪委监委)
编辑:杨意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