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党史故事|邓奇干:为了革命事业奋斗终生

来源:广西纪检监察网 作者:黄丽萍 朱艳艳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27日 18:17 打印

  邓奇干,1922年出生于广西扶南县绥靖乡驮辽村(今扶绥县岜盆乡驮辽村)的一个壮族家庭。1949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12月,任扶南县人民政府副县长;1950年2月在镇压土匪暴乱中不幸中弹牺牲,年仅28岁。

 

  邓奇干自幼聪颖好学,在本地读完小学后,以优异成绩先后考取了省立南宁第一初级中学和南宁高级中学。在中学念书阶段,正值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他对国民党卖国集团采取“攘外必先安内”、勾结日寇攻打解放区的倒行逆施十分愤慨,爱国主义思潮在他的脑海里翻腾。为了寻求真理和救国道路,他拼命阅读报刊和课外读物。当他阅读到《中国的红星》《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革命书刊时,他看到了中国的前途和希望。受当时革命思想的影响,他积极参加“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的游行示威和罢课斗争。1946年底高中毕业后,他放弃到大学深造的机会,毅然离开家乡,踏上寻找革命队伍的征途。

 

  “团结活泼,进园林读书学习重振农村新气象;立大志做大事业挽救桑梓免沉沦。”这是邓奇干在补习班门口贴出的一副对联,对联用双关语针对形势启迪学生的思想觉悟。1948年冬,邓奇干辗转多地未找到革命队伍,便回到家乡,开办升初中补习班,组织青年学生学习文化和政治时事,宣传革命思想,培养革命骨干数十人,又通过积极广泛接触群众,做通群众的思想工作,为在本地开展革命活动创造了群众基础。

 

  1949年4月,邓奇干参加了扶绥工委在渠吞村举办的干部培训班,并在干部培训班中,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邓奇干参加革命队伍后,不顾个人安危,接受党交给的任务,积极开展革命工作。在扶绥工委的领导下,邓奇干以驮辽、渠隆为据点,以三哈村为重点,秘密组织农会。他夜以继日,跋山涉水,奔波在扶南县的山村,宣传解放战争胜利形势,动员农村知识青年和群众参加革命活动。在他的努力下,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组织了一支驮辽武工队,开展武装斗争。后来,他又在姑豆、汪庄、三哈、渠隆等村发展了革命组织和武装民兵。

 

  邓奇干教育父母兄弟要积极支持革命,在邓奇干的带动下,全家投身革命,把家里建成联络站,日夜安排好到驮辽工作或路经驮辽的革命同志的食宿,并帮助他们躲避沿途检查。1949年10月份,邓奇干打听到姑标村的思党乡长凌体权家有一挺轻机枪,不顾个人安危,深入虎穴,向凌体权宣传革命形势,讲明交出枪支的好处,但凌体权仍不答应。他又动员其母亲出面做工作,并以自家全部家产作抵押,才把这挺轻机枪“买”了过来。当时,轻机枪要过来以后,许多同志都认为应该把它留在扶南县搞武装斗争使用。但为了支援前线,邓奇干顾全革命大局,说服同志们把这挺轻机枪送到第三支队,为解放全广西作出了贡献。

 

  1950年2月初,扶南县四区土匪暴乱,造谣惑众,煽动群众抗粮,对抗新生的人民政权。时任扶南县人民政府副县长的邓奇干受命于危难之时,率领县大队及征粮工作队40多人,同四区乡干部深入土匪控制的竹琴村剿匪。邓奇干带领剿匪部队刚进村就被成千匪徒分三层包围。剿匪部队在邓奇干带领下英勇战斗,打击了顽匪的嚣张气焰。战斗从早上一直打到太阳下山,在子弹快要打完又无援兵的危急情况下,邓奇干沉着指挥同志们突破了匪徒的第一道包围圈,当他率领队伍向匪徒的第二道包围圈突围时,不幸中弹牺牲,为革命流尽了最后一滴血。(扶绥县纪委监委 )

 

编辑:吴翠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