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荣在党50年 | 欧木雅:难忘军旅生涯 无悔热血青春
我们到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大安乡大安社区地欧屯路口时,一个老人步履轻盈地从公交车下来,腰间背个军用挂包。我们大声向他打招呼:“欧老,去哪回来?包里装着什么宝贝呀?”他说赶集回来哩,冬至,买半斤牛肉下酒……
这位老人叫欧木雅,1929年1月出生,今年92岁,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大安乡大安社区人,1956年入党,至今已有65年党龄。11岁那年,父母相继病故。他被邻居家收养,帮人家放牛,没上过学。1940年前后,用当地老人的壮话叫“乱日本时期”,日本鬼子有一个中队驻扎在大安乡塘官屯,四处烧杀掳掠。欧木雅牵着自家的水牯牛躲进山洞里,大气不敢出。在他幼小的心里就恨透了日本侵略者的罪恶行径。
欧木雅佩戴“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韦睿/摄)
1953年6月,欧木雅报名参军,编入0141部队步兵营一支队机枪连,当过班长。部队营地在广东莲塘,按照抗美援朝的预备役部队实施实战训练。一个多月后抗美援朝战争结束,他们连队没有参战。他说:能在和平年代当兵,是幸运的,但作为战士却有点遗憾,没能端枪上前线打敌人。
开始两年,欧木雅所在部队没有营房,借住当地群众的房子。战士们抢着给老百姓挑水、扫地。部队生活简单快乐,是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光:训练、识字、支农、吃饭、睡觉……
军姿和体能训练是每天的必修课,主要是跑步、越野和仰卧起坐。技术训练和战术训练交叉进行。训练以排为单位,一个排三个班三十多个人,三挺机关枪。M1917式重机枪是当时他们训练的实战枪械。一挺重机枪需要一个射击手,一个填弹手,一个观测员和一个后补射击手,还要两个抗弹药的,一个拿机枪盾牌的,一个机枪组所需要的人数是要6到8个人。欧木雅是从一个填弹手开始训练的,所有的岗位是轮岗训练,每个战士熟练掌握每个环节的操作方法。欧木雅带领的这个班,每次实战演练都得第一。他说:“当时我还天真地想,训练浪费了那么多子弹。如果‘乱日本’时期,我们有这种机枪多好,可以对鬼子突突射击,不用躲山洞了。”连长说:“将来也许有比日本鬼子更凶狠更狡猾的敌人。训练刻苦流汗,浪费子弹,是为了在战场上少流血,多消灭敌人。”
体能训练、实战演练、支农修水利、插田、打米,对欧木雅来说不是难事,上文化辅导课认字写字却让他最头大。解放初期参军的青年,大多是根正苗红的贫农子弟,没上过学。读一两年私塾算是文化人,初小毕业就可当文化教员。欧木雅在部队算是参加了扫盲班,学会写自己的名字,写入党申请书,写简单的家信。
欧木雅复员回乡务农后当生产会计,记工分,写社员的名字,成了生产队的“知识分子”。还当过大队的民兵营长,背枪,腰间别着手榴弹呢!欧木雅回忆自己的青春岁月,掩饰不住的自豪,足见当年的威武正义。他说在部队五年,每年发军装两套,战士个个会缝补衣服,钉扣子,有的还会织毛衣,衣服破了自己补了又穿。复员后,欧木雅带回五套半旧军装,几年不用买衣服。部队带回的一双翻毛皮鞋,平时不舍得穿,1960年断炊,用来换回5个红薯。
欧木雅是一个有军人情结的人。1976年他鼓励儿子欧文产参军,圆了他的再次从军梦。欧文产编入空军地勤,先后驻防河南南阳和山西灵丘军用机场。1982年复员回乡务农,成家立业,种蔗种桑,发展生产,1999年在老家建了楼房,2017年,鲜蚕每斤30元,养蚕收入超8万元。2019年,又在县城买了一套商品房。如今年近六十的欧文产还是一家公司的门卫,休息时看小看老,县城老家两头跑,生活幸福。
父子两个兵,门口两块“光荣之家”,让他们昂扬做人一辈子。虽然都是回乡务农,但他们认为此生当兵无悔值得。欧木雅说如果不去当兵,估计自己一辈子不会走出广西,还感叹他没有能到抗美援朝的前线,却沾了参战部队的光,从最初每月3元的退役军人津贴到现在的1700多元,让他晚年生活有了保障。欧木雅现在除了耳背,身体其他状况良好,每晚喝两杯小酒,能吃两碗米饭,还能赶街,园后种菜。他说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感恩祖国的强大和富强,让大家过上了好日子。(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纪委监委)
编辑:何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