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党史故事 | 张震球:勤政廉洁的人民勤务员

来源:广西纪检监察网 作者:甘晓铭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23日 17:07 打印

  翻开玉林党史厚重的画卷,素有“革命老区”之称的广西玉林市福绵区樟木镇罗冲村有着一抹鲜亮的红色。这里神圣又令人肃然起敬,俯拾皆是红色印记,仿佛穿过烽火硝烟、跨越历史长河来向后人们诉说着往昔岁月峥嵘。

 

  在这里,创造了玉林革命斗争史的多个“第一”,其中,玉林第一名中共党员——张震球就在这里诞生。

 

1907年11月16日,张震球生于广西玉林县樟木乡罗土充村(今罗冲村)一户农家。

 

  1924年,张震球考入广东省立工业专门学校,接受了先进革命思想的洗礼,耳闻目睹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他深深认识到,唯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改变中国命运,他要为之奋斗终生。同年11月,他在广州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时全国共产党员仅有900多名,张震球也成为广西玉林五属地区第一个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人。加入共产党后,张震球以满腔热血投身于革命洪流之中。

 

  1927年6月,张震球回到家乡,他以应聘教师为掩护,联络本地有威信的农会骨干,为发展壮大家乡的农民运动而四处奔忙,在家乡建立了玉林地区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成立劳农会和革命武装,领导农民打土豪,进行“二五减租”和反收耕、抗租抗税抗捐、反抽丁、反抗“清乡”的斗争,组织发展党员40余人,劳农会会员600多人,还组建了农民赤卫队,发展壮大了玉林县党组织的力量。

 

  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张震球历任中共玉林县委书记,右江苏维埃政府工农委员兼右汇总工会秘书,红七军政治部宣传队队长,红十四军政治部秘书长、团政委,中央军委通信学校政治委员,新四军副旅长、军分区司令员,华东野战军纵队副司令员,第二野战军第二十军政委,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书记处书记。

 

  职位变了,环境变了,但张震球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清正廉洁的工作作风始终没有变。在为中国革命战争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英勇奋斗的五十个春秋,他时刻把自己看作是人民的勤务员,从不搞特殊,清廉俭朴的党员本色流露在工作和生活的点滴之中。

 

1939年12月张震球抵达新四军游击支队队部所在地豫皖苏边区涡阳县北新兴集(津浦路西)。后排左起:谢邦治、张震球、刘瑞龙、张爱萍

 

  1936年,张震球在设在陕甘宁边区瓦窑堡的红军大学第三科一营担任主任教员兼分支书记。因国民党对根据地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生活十分困难,学员战士们都是年轻人,每餐要吃7茶缸小米饭,粮食常常供应不足。每次开餐,张震球总是带着其他干部拿着茶缸站在一边,从不去争吃,宁可自己忍饥挨饿,也要让学员战士们先吃饱饭。

 

  还有一次,正是淮海战役最艰苦的时期,张震球按计划要把部队安全转移。大家劝张震球先走,张震球却说,这里我职务最高,当然是我最后一个走。等把所有人员都安全转移后,张震球才撤退,可在半路,张震球发现了一个伤员,立刻下马,把马让给了这个伤员。当时,还有一个警卫员也骑马,警卫员要把自己的马让给张震球,说司令不能没有马。张震球火了,说:“这个时候还讲什么司令!谁有伤就应该照顾谁!这是我的命令,你带着伤员先撤,我掩护!”警卫员带着伤员走后,张震球边掩护边撤退,等到达目的地后,一下子就倒在了地上。

 

  在筹备成立广西壮族自治区时,中央派张震球(当时任国家劳动部人事教育司司长)、钟夫翔、陈此生等回玉林做工作,他们一行就住在县政府内的两间普通招待房和干部空出的房间。期间,张震球回老家樟木罗冲村探亲,身上钱不够,他不得不向县政府借了几十元钱和30斤粮票,买了些面条和猪肉带回老家。工作结束返回北京后,张震球如数把钱、粮票寄还给玉林县政府。这件事,至今仍传为美谈。

 

  为政之德,贵在常修。长期战争年代的艰苦生活,导致张震球的身体比较瘦弱。六十年代后期,他患高血压,在病重时,住院的条件比较简陋,他也没有向组织提出任何要求,直至临终前,他身上穿的衣服仍和战争年代时一样,缀满了补丁。与他共事过的同志都说:“从张震球的身上,我们感受到了党的优良作风,他的精神太可贵了!”

 

  1974年8月7日,张震球因病在北京逝世。8月21日,《人民日报》发布了张震球同志在北京病逝的消息。经中共中央审核过的悼词,高度评价了他的光辉人生:“张震球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几十年来。跟随毛主席干革命,忠于党、忠于人民……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为共产主义事业贡献了一生。”(玉林市福绵区纪委监委整理)

 

淮海战役胜利结束后,渤海纵队部分干部在安徽濉溪口休整时合影。前排左起:张干臣、欧阳平、张震球、傅继泽、叶新;后排左起:谢有法、袁也烈、符浩、官宗礼。

编辑:何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