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荣在党50年│韦少稀:从战火里归来 在平凡中坚守

来源:广西纪检监察网 作者:李昌贤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23日 16:16 打印

  “白天躲在坑道里,晚上出来挖交通壕,凿防空洞,冬天的冻泥巴比石头还要硬......”韦少稀在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乔善乡“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颁发仪式上作为老党员代表发言,向大家讲述了他在抗美援朝中的感人故事。

 

韦少稀在“光荣在党50周年”颁发仪式上发言。

 

   韦少稀,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乔善乡古金村拉若屯人,1933年出生,1955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1951年11月至1953年7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荣获“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入党五十周年”纪念章、“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等奖章。

 

  1951年3月,18岁的韦少稀满怀一腔热血参军入伍,成为天河县大队三连战士,在本地剿匪工作中英勇作战,表现突出,不久便编入广西省军区团三营十一连当战士。

 

  1951年6月,抗美援朝战争进入第二阶段,针对敌我双方在三八线附近对峙拉锯的现状,志愿军由主打运动战转为主打阵地战,开始执行“持久作战,积极防御”阵地战为主的战略方针,依托野战工事来抗击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和韩国军队,形成了边打边谈,以打促谈的相对稳定的战场局势。

 

  狼烟起,家国危,手握钢枪现锋芒。1951年11月,韦少稀应召编入陆军一九二师五七团三营九连,从辽宁集结奔赴朝鲜战场作战,在三八线附近地区与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展开艰苦卓越的阵地防御拉锯战。在三八线中线马良山阻击战中,韦少稀所在连队打退了敌人多次进攻,打死打伤敌军30多人,最终将其击溃而逃,对稳住西线战局起到重要作用。

 

  “在朝鲜战场上,千千万万的志愿军在坑道里坚守阵地,筑起了一道道坚不可摧的血肉长城。”讲述到当时战斗的情况,韦少稀眼中泛着泪花。

 

  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利用装备优势,采取以小规模的进攻行动和空军的破坏活动来增加停战谈判筹码和防线的维持。志愿军前线部队在朝鲜战场上昼夜潜伏,白天潜伏在防空洞、地道和坑道内,随时准备发动进攻和抵御来犯之敌,晚上挖坑道,凿防空洞,修筑工事,通过交通壕运送粮食和弹药补给。1952年4月,韦少稀所在的战斗班是驻守在最前线的加强班,在敌军小规模袭扰中不幸被重型炮弹击中全班所在的阵地,全班战士除韦少稀外,其余全部牺牲在阵地上。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韦少稀原是地主家庭出身,上过高小,算是所在连队中文化水平比较高的。部队转移二线驻防时,韦少稀经营长的同意,自发组建文化课堂,利用空余时间给没有接受教育的战士们教国音字母(后演变成拼音字母)和简单汉字。

 

  “声母ㄅ(b)是‘包’的古体字,发音时上下嘴唇合起来,闭合鼻腔,让气息冲开嘴唇,发出‘ㄅ(b)’声。”在条件极差的坑道中,没有粉笔黑板,更没有书籍课本,再加上来自五湖四海的战士们方言各异,交流不畅,给教学开展增添了重重困难。韦少稀没有放弃,依然坚守课堂阵地,一有时间就三三两两的聚在一块“说教”。渐渐地,连队的战士们被这种学习的氛围感染,大家也开始热衷于学习,并称他为“韦先生”。

 

  朝鲜战争停战后,韦少稀于1953年7月随部队回国,先后到军事教导营学习,任副班长,班长,连部文书等职。复原后,在乡镇副科级领导岗位上开辟新的阵地,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文化大革命期间,韦少稀因自己家庭成份问题,遭遇不公待遇。平反后,他在乡镇企业单位岗位上兢兢业业、无怨无悔,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直至退休。

 

  “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代,都认真做好每一件事,始终坚守住自己的阵地,坚守住一名共产党员的使命担当!”如今,河山无恙,桑梓依然,66年党龄的韦少稀尘封功绩,不改本色,坚守初心,在国家建设新征程上燃烧暮色年华。(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纪委监委)

 

韦少稀佩戴“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等奖章。

编辑:林贵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