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党史故事|扬州村有个“革命洞”
“革命春风吹丹乡哎,邓小平政委来到咱扬州哎,夸赞咱们工作做得好呀,豪情留在洞里头,豪情留在洞里头……”《邓小平来咱扬州》的歌词描述1930年5月初,时任红七军政委邓小平同志经过南丹县大厂镇扬州村时,对第四游击大队的红军、农会及赤卫队取得了第一次反“围剿”胜利表示肯定。
那地县苏维埃政府成立后(南丹县吾隘镇那地村那地屯),大厂镇扬州村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党政军群组织,开展了有声有色的根据地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成为当地及周边反动势力“眼中钉、肉中刺”。
1930年1月,桂系军阀第一次大规模围剿那地失败后,把围剿的军事目标转移到扬州村。4月25日,那地民团头目罗炳、罗松召集了周围各地大地主到大厂镇开会,商议和布置“围剿”扬州村,企图铲除扬州村革命根据地,消灭第四游击大队。
经过一天的苦战,红军子弹全都打光,当时作为河池县大厂镇的群众代表的蓝志仁,带着红军战士和伤员撤退到东兰,扬州村群众在部分红军、农会和赤卫队的带领下全部安全撤退到黄花岭一带,民团攻占扬州村。为了防止民团武装对群众的残杀,红军、农会和赤卫队带着村民搬进位于扬州村南的水岩洞居住。洞内有天然平台石梯,能容纳数百人。水岩洞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为防敌人进攻,红军和赤卫队在洞里准备了较为充足的给养,并在洞口及其附近修筑了数道坚固的工事。敌人组织的多次进攻,将要接近洞口时都被红军击馈,无计可施的敌人只好“望洞兴叹”,不得不无奈撤走。第四游击大队的红军和农会及赤卫队取得了前四次反“围剿”的胜利。
南丹县大厂镇扬州村革命洞
1931年11月,桂系军阀出动第七军联合发动了第二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敌人集中民团1000多人对扬州村前的水岩洞进行第五次进攻。敌人在洞前挖战壕、筑掩体,随后爬上水岩洞顶滚石头、丢泥巴,企图封塞洞口,困死赤卫队员和革命群众。但是由于洞口很宽,敌人的办法根本无济于事,滚下来的石块反而被洞内的红军和赤卫队利用来堆砌防御工事。之后,敌人又从外面运来炸药和一门迫击炮进行轰炸,但水岩洞弯曲狭长,也不管用。不甘心的敌人又派人马到大厂挑来煤油和棉花,把拆下群众房屋的木料搬到洞口点燃,进行火攻烟熏。用弓箭把透了煤油的棉花火球射向洞内。红军战士、赤卫队员和群众制作十几支竹筒水枪射水把火球浇灭,粉碎了敌人的阴谋。攻洞计谋屡屡失算,恼羞成怒的敌人到大厂镇强征矿工挑来几百担有毒的矿砂,在水岩洞溪水上游投毒,洞内群众看到死鱼浮上水面,便知溪水被投毒便不再饮用,改取洞里的渗水和洞顶石笋滴下来的水食用,敌人的阴谋又落了空。双方相持三个多月后转战在巴暮等地的右江独立师63团指导员蓝志仁率队回师扬州村,敌人怕腹背受攻,只好撤走。敌人的第五次“围剿”再一次宣告失败。
1932年2月和4月,那地、翁乐、南胃民团又先后对扬州村及革命据点水岩洞进行第六、七次围攻,扬州军民仍然据险与敌周旋,后在外围红军的帮助下打破“围剿”。
1932年9月下旬,廖磊派出一个连的正规军和河池民团李国栋、翁乐等地民团数百人,对扬州水岩洞发起第八次围攻。他们在村前村后布满岗哨,岩前层层设防,喊劝降话,向洞内开枪,软硬兼施。赤卫队和群众都不理,拼死抵抗,与敌对峙达一个多月之久。最后,由于弹尽粮绝,洞内赤卫队丧失了战斗力,最终水岩洞被敌人攻占了。坚守在洞内的数名赤卫队员落入敌手,被押往河池县城投入黑牢,不久英勇就义。
1932年,那地革命根据地和扬州村水岩洞先后失守,标志那地革命根据地丧失,虽然根据地存在时间不长,但是它对发展壮大了红七军、巩固右江革命根据地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为了纪念八次反“围剿”牺牲的革命烈士,当地政府将水岩洞更名为“革命洞”。(南丹县纪委监委 南丹县志办整理)
编辑:何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