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党史故事|韦贞江:百岁红军书写忠诚信仰
“红军将士视死如归、向死而生、一往无前,靠的是理想信念。”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时的重要讲话,道出了红军长征胜利乃至中国革命成功的奥秘。这也是都安瑶族自治县参加过百色起义的老红军韦贞江用百年人生书写出的忠诚信仰。
韦贞江,1909年出生于广西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地苏镇贫农家庭,今年112岁。由于父亲因病早逝,家境贫寒,韦贞江自幼遭受土豪劣绅欺压,正是这样艰苦的成长环境,培养了其嫉恶如仇、独立坚强的性格。
112岁的老红军韦贞江。(黄鹏欢/摄)
1927年,韦贞江与同村少年结伴,到东兰县参加中国早期农民运动领袖韦拔群开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并加入了农民赤卫军。韦贞江先后参与了凤山、巴马、田东等地的农民武装暴动,成了一名红军战士。
1929年12月11日,是韦贞江终生难忘的日子——他参加了由邓小平、张云逸、雷经天、韦拔群等领导的百色起义。他清楚记得见到邓小平的样子:“他做事雷厉风行,很有章法,讲话作动员时很有号召力,大家都爱听。”
1930年底,红七军主力奉命北上,韦拔群带领包括韦贞江在内的部分指战员留在右江根据地坚持游击战争。两年后,韦拔群不幸牺牲,韦贞江也在随后的战斗中,再次与部队失去联系。历经曲折,1947年,他重新找到了组织,加入由共产党员方生、兰有良领导的都安游击队,与敌人反复激战,并在战斗中日臻成熟。
1949年底,都安解放后,韦贞江实现了多年心愿,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他曾经有过几次去县里工作的机会,但种种原因最终决定返乡务农。因为为人正直,做事公道,乡亲们都信服,在上世纪50年代,他被推选为生产队队长。做生产队长时,他事情抢着做,分东西拿最少的一份,带领村民开荒造田、打井取水,让贫瘠的大石山变成了金窝窝。
由于妻子早逝,韦贞江一个人拉扯4个儿女长大成人,尽管生活困难,他没向组织叫过一句苦,伸过一次手,党费一时凑不齐,他就用芋头、玉米等粮食抵交,从不拖欠。每次逢年过节,上级党组织和有关部门来慰问韦贞江,问他有什么要求,他都说没有困难,而且反复叮嘱,下次来别带慰问品:“我吃得好,穿得好,国家每月还发2000多块钱,已经很知足了。”
年过期颐的韦贞江依然闲不住,经常与家人一起编织藤编。(黄鹏欢/摄)
韦贞江还教导儿女们自强自立。“靠自己双手吃饭”是他4个孩子一直记得的教诲,并且他们也都做到了。大儿子韦松涛病退前,是当地公路养护站的员工,其余三姐弟都是普通农民,靠种地和打工自给自足,成家立业。
“我们小时候不懂事,也抱怨过别人当过兵打过仗,能去县里做干部,为什么他要带我们过苦日子。”韦松涛说,“每当这时,爸爸就说:不要想着靠我,你们要老实做人,踏实做事,靠自己双手吃饭。”
2003年以前地苏镇大定村还只有一条泥巴路,车开不进来,村里的孩子要徒步几小时去上学,农产品也只能步行挑出去卖。作为老党员,韦贞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第一次对来看望的领导提了帮村里修路的要求。不久后,水泥村道顺利完工,村里贫困面貌开始改善。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韦贞江经常义务为党员干部、青年学生讲述党的光辉历程和自己亲身经历的革命故事。每一次,他都会端正穿好自己的老军装,别上“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勋章和那枚他最珍视的党员徽章。(都安县纪委监委综合整理)
孩子们来看望韦贞江,听他讲述党的光荣传统和红色故事。(都安县委宣传部 黄鹏欢/摄)
编辑:何森